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
新聞
香港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發展基金)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深化產學研協作,攜手推動新能源科技領域的創科研究。是次合作將結合科大的世界級科研實力與和平發展基金的市場經驗,轉化研究成果為商業化應用,促進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訂下的碳中和目標。 簽署儀式日前於科大舉行。在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總會會長盧文端博士見證下,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就支持能源科技創新,探索科研成果轉化及拓展合作網絡開展深度合作。 產學研協作 共創綠色未來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重要課題。透過是次合作,科大與和平發展基金攜手推動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儲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統優化解決方案等,並配合產業的可擴展性,直接支持國家的重點策略,使香港成為全球能源創新的領導者。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動突破,以提升能源韌性、減低碳強度,並為大灣區發展為全球綠色創新樞紐作出貢獻。和平發展基金擁有豐富資源及深厚背景、廣泛的商業網絡,以及立足港澳台僑、服務和平發展的遠大使命,將為科大的科研項成果落地,提供堅實支持。」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及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盧金榮博士表示:「作為擁有豐富基金管理經驗的投資機構,中國港澳台僑和平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資及孵化多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項目。我們期待雙方合作能發揮所長,並配合特區政府創科政策,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及探索更多創新能源方案,成功達至政、產、學、研、投協作,讓更多實驗室成果走向市場,為香港以至國家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香港科大攜手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首度在港舉辦「一帶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訓班
新聞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及科技, 研究
香港科大攜手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首度在港舉辦「一帶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訓班
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指導,並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空間科學應用國際培訓班」,於今天(2025年7月24日)至8月5日在科大舉辦。 是次培訓班首次在香港舉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礎科學司司長胡少鋒、香港特區政府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博士、埃及航天局局長Sherif SEDKY,以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出席開幕活動並致辭。一眾來自埃及、泰國、保加利亞、瑞士、巴基斯坦等國家及地區的學員嘉賓,以及負責擔任培訓班導師的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教授、聯席院長兼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于宏宇教授及高揚教授亦出席了開幕活動。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在致辭時表示,首屆培訓班於北京舉辦,本屆特意選址香港,意在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位優勢、開放科研環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強調,香港作為聯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及更多國家參與者創造合作新契機,推動空間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HKUST Unveils WavyOcean 2.0: A Next-Generation Ocean Platform for Marine Research and Sustainability
新聞
海洋科學, 應用數學, 研究及科技
科大發布新一代互動海洋環境影像化平台WavyOcean 2.0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推出沉浸式區域地球影像化孿生平台WavyOcean 2.0。 該平台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地球系統研究創新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沿海區域打造首面「數字動態鏡像」。 是次全面升級後,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海洋環流、海洋生態、大氣環境數據及陸地流域的河流和污染物分佈,更配備全方位數據分析工具與沉浸影像化交互功能。  全方位數據平台 賦能海洋研究與政策制訂 這個由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甘劍平教授領導團隊開發的WavyOcean2.0,以其生動的影像化呈現面向各個社會群體。系統有效推動海洋研究的同時,亦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數據支援,助力平衡海洋保育與社會發展。 甘教授表示:「WavyOcean 2.0的升級推出,讓我們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區域海-陸-氣地球系統的診斷和理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團隊通過整合多源數據,並結合新穎的沉浸式展示技術,讓此平台不僅能拓闊科學探索領域的邊界,更為海洋經濟、生態保護、政策制定以及公眾服務等提供具體的圖像、視頻、分析和數據支援。」 海洋影像化的創新突破 具體而言,WavyOcean2.0 融合地球模擬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築信息模擬(BIM)及數位孿生技術,結合專業統計算法,為用戶提供海、陸、空全方位的基礎數據支撑,可高效靈活地進行資料檢視、變數分析和結果呈現,為解析大灣區區域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強勁助力。其三項最大的創新突破為: 1.    全域貫通:首度實現「海-陸-氣」三維耦合建模 覆蓋近海環流、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珠江河盆陸面過程,珠江流域徑流演變、大氣降水等全鏈條場景, 突破傳統模型中海-陸-氣要素割裂的局限,構建起跨尺度、全要素的動態區域地球耦合體系;  2.    虛擬空間自由穿梭:首推三維沉浸式交互體驗 支援從宏觀視角俯瞰灣區海洋、大氣環流動態、透視珠江徑流脈絡,到微觀層面深入解析變數演變、聯動陸-海-氣系統,實現多維度自由探索;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社區, 研究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項目具有革新意義,旨在加速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及提供創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的慷慨捐助下成立,匯聚科大於氣候科學、先進模擬系統、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才,為全球政府、產業界與社會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來自歐洲、美國、韓國和中國內地等頂尖學府的知名學者,以及政府與學術界領袖均雲集於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上。開幕儀式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潘樂陶博士及工程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陸萌茜教授一同主禮。 以科研驅動實質變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增強社會抵禦氣候威脅的能力。該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結合前沿科學研究與政策及產業需求,強化世界各地社群應對氣候轉變的影響及降低氣候轉變帶來的風險。 初步重點研究領域: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加速:「降水鞭打」現象最早於2028年起愈見頻繁
新聞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加速:「降水鞭打」現象最早於2028年起愈見頻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將最早於2028年起面臨更頻繁的「降水鞭打」現象,即旱災和暴雨急劇交替,又稱「旱澇急轉」。這項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陸萌茜教授和鄭達勳博士主導,指出相關風險增加的成因主要在於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傳播型「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簡稱MJO)的現象將會顯著激增。 這項重要研究成果現已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為改進「次季節預報」(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週前的天氣預測)開闢新路徑。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提升防災減災決策及應對能力,並有助加強糧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 關於「馬登-朱利安振盪」 所謂MJO,是指一種向東傳播的行星尺度擾動現象,其主導著北半球冬季熱帶地區的季節內(指30至90天)氣候變率。作為次季節預報最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之一,其對全球降雨型態、極端天氣、熱帶氣旋生成、季風系統及中緯度環流型態皆有深遠影響。 過去研究普遍指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氣候暖化會加速MJO傳播,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存爭議,而且不同理論對傳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科大研究中的關鍵發現 為釐清這個問題,由科大牽頭的研究團隊採用了第六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中的28個耦合大氣環流模式(CGCMs),展開分析工作。這些模式是當前模擬未來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效應和土地利用變化最先進的工具。 研究團隊預測,與歷史基準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紀末,快速傳播型MJO事件將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稱「跳躍型」MJO事件(即對流突然轉移的快速傳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將更加頻繁。所謂「跳躍型」MJO的形成機制源於強烈的西傳赤道羅斯貝波(Rossby wave),該波動能阻斷MJO常態東傳進程,同時在西太平洋激發新的對流活動,導致MJO相關異常信號呈現非連續的空間躍遷特徵。
科大與溢達集團開展五年合作計劃  賦能學生推動可持續創新
新聞
合夥,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科大與溢達集團開展五年合作計劃 賦能學生推動可持續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溢達集團攜手推出一項為期五年的創新研究計劃,旨在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大灣區可持續發展進程。根據合作協議,科大學生將在教授指導下,每年兩度到訪溢達集團位於桂林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Integral)進行實地考察,就環境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 該園區佔地逾50萬平方米,去年更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選為「二十年二十佳」可持續發展案例之一。 工業與自然融合的生活實驗室 坐落於中國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桂林,「十如」呈現了紡織服裝行業開創性的發展模式,結合文化承傳、優質就業、創新理念和環境永續,展示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園區融合了綠色能源應用、零廢水排放系統與創新染色技術,更擁有國內首個天然染料植物專類園與天然染色研發中心,成為「未來工廠」的新典範。 在此五年合作框架下,科大學生團隊將在桂林啟動沉浸式研究項目,透過收集如碳足跡和能耗等量化環境指標與質性生產流程資料,並進行生物採樣,團隊會撰寫分析報告,以評估「十如」製衣工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提供建議,促進紡織及製衣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學研合作 共築綠色未來 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表示:「此次合作是產學研驅動可持續發展的典型範式。我們的同學不僅是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觀察者,也是創新解決方案的貢獻者。通過與溢達集團的專家並肩合作,同學們將獲得寶貴的體驗式學習機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創新構想。」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女士表示:「十如展現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今次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是邁向可持續未來的重要一步,透過結合產學研力量,我們將攜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科大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深化合作
新聞
科大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深化合作 培育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人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第三度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簽署諒解備忘錄,深化八年來的合作關係,是次協議將進一步加強雙方對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合作,當中包括推動「安妮塔·康蒂可持續創新研究獎學金」計劃,致力培育新一代兼備創新思維及環保意識的研究人才,裝備下一代應對氣候變化為全球所帶來的迫切挑戰。 促進跨界交流 該獎學金於2023年設立,以紀念法國海洋學先驅、亦有「海洋之母」(la Dame de la Mer)之稱的安妮塔·康蒂(Anita Conti)。她對海洋生態學及海洋保育突破性的科研貢獻,至今仍啟迪後世。此為香港首個同類型的獎學金計劃,獲獎的科大年輕科研人才將前往法國進行短期研究項目,而今年起,科大亦會迎來首批來自法國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他們將展開最長為期三個月的研究,聚焦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工作。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早前舉辦「法國x科大交流酒會」,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女士於會上簽署是次備忘錄,並向2025年度獎學金計劃的得獎者頒授獎項。 響應科大淨零排放願景 杜麗緹女士於致辭時強調與科大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由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以至即將於2025年6月在法國尼斯舉行的聯合國海洋會議,均反映法國一直積極促進全球就可持續發展議題深入交流。科大對可持續發展具備宏大願景及領航思維,並致力締造淨零排放的大學校園,此次合作彰顯了雙方的信念一致,共同為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出力。」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多年來的堅定支持,她表示:「自2017年『法國-科大創新科技中樞園』成立以來,我們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緊密合作,在同一理念及願景下,建立了強大且充滿活力的夥伴關係。是次再度續簽備忘錄,反映雙方互相信任,在推動前沿研究、教育及創新方面攜手並肩。我深信我們的合作將為香港、法國乃至全球帶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引領社會進步。」
Thumbnail
新聞
創新, 材料科學,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科大研發新型彈性合金 溫度變化達普通金屬20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一款新型彈性合金Ti₇₈Nb₂₂,該材料具備高效固態製熱效能,而且在彈性變形過程中所表現的可逆溫度變化能力,為普通金屬的20倍,為傳統的蒸氣壓縮製冷和熱泵技術提供環保的綠色替代方案。 全球近一半的能源消耗用於供熱,包括建築供暖和工業供熱。現時,全球主要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供熱,不僅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固態相變熱泵是較為環保的替代方案,但其能效卻局限於卡諾極限的50%至70%。如何突破這能效瓶頸,一直是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 為應對這個挑戰,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的孫慶平教授的研究團隊提出利用彈性變形產生的溫度變化實現製熱。雖然這種熱彈效應(Thermoelastic effect)早在19世紀就由著名科學家開爾文、焦耳和杜哈梅爾發現,但常規金屬的熱彈效應非常微弱,因而無法應用。孫教授的團隊研發出具有[100]織構的Ti₇₈Nb₂₂馬氏體多晶合金,該材料在彈性變形時表現出4–5 K的可逆溫度變化——達到普通金屬(通常僅約0.2 K)的20倍。而且,新材料的熱能效達到卡諾極限的90%,媲美商用蒸汽壓縮製熱能效。 團隊進一步發現,某種特定的鐵彈性馬氏體合金具備更佳的熱膨脹特性,可實現高達22 K的溫度變化。這項研究為綠色熱泵產業展現出極具潛力的發展前景,並首次提出基於非相變原理的綠色高效供熱解決方案。 孫教授表示:「這項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熱彈效應過於微弱、難以應用的傳統認知。我們的研究證明了僅靠彈性變形就能實現高效固態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