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新聞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建築發展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各大學均需展現其領袖風範,為此重要議題貢獻力量。科大的《淨零排放行動計劃》涵蓋大學運作的不同層面,正正彰顯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創新思維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期望,透過訂立更具挑戰性的減碳計劃,不僅體現科大對推動創新落地方案的決心,還可激發合作夥伴、業界及政府對此議題作出更深入的討論,攜手應對此一挑戰。」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梁啓明博士補充說:「要推動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清晰的策略、目標及時間表。科大將會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進度,不斷完善《行動計劃》的內容,回應最新的發展需要。市面上許多實現淨零排放的相關技術仍屬開發階段,科大將會勇於嘗試,於校園內試行不同的創新方案,推動《行動計劃》成功落實。」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獎項, 獎項及排名, 創業, 創新
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再創輝煌。37支參展隊伍共奪得38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22個金獎 (其中7個為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銀獎和銅獎,充分展現科大在包括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技術、航天工程等不同範疇的領先地位。科大今年的獲獎數目冠絕往年,再度創下歷史佳績,並領先本地同儕,彰顯大學於創新發明方面的領先地位。 在眾多獲獎項目中,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孫慶平教授領導的團隊,獲頒特別大獎「Priz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Napoca – Romania」以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其零溫室氣體彈卡製冰機發明,如取代現時所有商用雪櫃,每年預計可減少全球約 650 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另一隊榮獲特別大獎「Swiss Automobile Club Prize – ACS」以及一項金獎的隊伍,則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現職科大(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劉浩所領導,團隊將大語言模型應用於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整合即時交通數據,以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 今年,不少參展項目均由科大與政府及業界夥伴共同開發,盡顯科大具能力轉化科研成果貢獻社會。這些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發,旨在以堅實的科研基礎,為全球包括醫療健康、氣象預測、交通車流控制、汽車與機械人、洪水預警及乘客出行模式等不同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當中三個研究項目由具海外研究團隊參與的兩個科大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CCESS)」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所領導。 
新聞
氣候變化, 土木及環境工程, 生態與環境
科大學者開發嶄新研究方法 揭示雲層加劇全球暖化遠超既知幅度
地球氣候深受熱帶海洋低雲影響,然而,這些雲層究竟是在減緩還是加劇全球暖化,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之謎。最近,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研究方法,顯著提高了氣候預測的準確度,並由此達致一項重大發現——熱帶低雲反饋不但正在擴大溫室效應,其幅度更可能比科學家以往所知的高出71%。 熱帶低雲調節氣候的機制一直難以拆解,是由於其牽涉錯綜複雜的因素。當中,局部海表溫度與對流層(即地球大氣的最底層)自由大氣溫度為兩大要素,而常被引用的低雲控制因子往往未能區分兩者的影響,令氣候預測添上變數。另一方面,熱帶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地球上兩個主要的層積雲區域。根據觀測,這兩個區域的雲動力學存在著顯著差異,使分析更為複雜。 針對這些難題,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蘇慧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法。 為了克服上述已知的限制,團隊選取了當今28個最先進的氣候模型,並評估它們的表現。研究人員希望避免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數據隨意地分配權重,於是開發了一種名為「帕累托優化」的方法,以開展這項評估。有些模型在兩個區域均表現欠佳,用了這種方法後,它們的權重便會被調低;相反,那些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模型則會獲選出。 此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蘇教授表示:「我們最新推出的帕累托最優方法提供了一個更穩健且通用的框架,它可以根據多個觀測約束,對模型作出評估。」 隨後,研究團隊將這一方法與「貝葉斯方法」相結合,推導出熱帶短波雲反饋的先驗約束。蘇教授進一步闡釋說:「相較於以往透過觀測來約束海洋低雲反饋的研究,是次突破的關鍵,在於我們選擇了不同的雲控制因子。」 研究團隊將模型分析結果與衛星觀測數據對比,並藉此鎖定兩個關鍵的雲控制因子——局部海表溫度以及海拔約3000米的對流層氣溫。這兩大因子均能有效捕捉海表溫度變暖空間分佈的影響。 結果顯示,熱帶短波雲反饋的幅度,較現行模型的預測值高出71%。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夢希解釋說,這意味著當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時,地球氣候對此變化的敏感度,可能遠遠超過許多模型以往的估計。
新聞
無人駕駛飛機, 機械人學
政府於科大啓動「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日)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試點項目將陸續推展,令市民「看得見、摸得到」低空經濟帶來的實際效益,同時讓政府及業界模擬多場景、多航線及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累積數據及經驗,引領法規、基建、應用等不同層面的工作。 行政長官李家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民航處處長廖志勇、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邱達根、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及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擔任低空經濟「監管沙盒」啟動禮主禮嘉賓,為推出試點項目揭開序幕,亦首次公開展示政府特意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設計的標誌(見附件)。 李家超說:「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亦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範例。」他指出,低空經濟不僅能夠衍生一系列產業,其應用場景亦非常廣闊,潛力巨大,既能提升城市管理和商業效率,也能為市民帶來智慧生活的新體驗,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李家超強調,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府將大力推動科研成果和企業力量連接起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讓香港在這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中引領未來,開創「智慧天空」的新時代。 科大是「監管沙盒」支持機構之一,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是次啟動儀式標誌着香港積極推動航空領域的創新及成果轉化,科大深感榮幸能成為場地主辦方。我衷心感謝特區政府高瞻遠矚,領導各界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亦十分欣喜科大能成為『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之一。科大將發揮跨學科的優勢,助力香港建立一個蓬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並將繼續與政府和持份者合作,攜手打造兆元級的低空經濟市場,『起飛』創歷史。」
香港科大故事
可持續性, 智慧校園, 智慧城市, 可持續智慧校園
智勝風暴:氣候專家冀身體力行 助城市應對極端天氣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颱風季節,可能會遇上山泥傾瀉、水浸、塌樹等狀況,場面有時令人觸目驚心。而過去10年間,極端降雨也更頻繁襲港,其強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程度。這個趨勢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響日增,讓我們不禁反思:在面對大自然的怒號時,應當如何做好準備? 氣候專家陳飛教授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擔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教授曾於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現時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身兼要職,開發可預測多重災害的嶄新天氣預警系統,務求助大灣區及東南亞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香港對暴雨天氣並不陌生,而且擁有健全的經濟基建設施和密集人口,是針對極端天氣試驗不同創新方案的理想城市,從而助提升其他東南亞超大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陳教授解釋:「我們可先在這裏建立預警機制,然後讓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鏡。」   暴雨可引發山泥傾瀉,堵塞車道和街道,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跨界協作    各司其職 陳教授現正構思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預警系統,以提升其天氣預測能力。然而,這個系統並不僅限於發放天氣警報,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門、研究人員及非牟利機構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促成跨界合作。
新聞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會見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
3月12日下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校長葉玉如一行。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室務會成員向斌参加會見。 夏寶龍主任表示,香港科技大學成立30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下團結一心,勇於開拓創新,主動攻堅克難,在培養優秀專業人才、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化兩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夏主任指出,希望科大大力弘揚愛國愛港光榮傳統,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積極參與北部都會區建設,助力香港高等教育發展不斷創造新輝煌。他表示,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香港高校肩負著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著力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推動香港由治及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貢獻更大力量。 沈向洋主席感謝夏主任對科大的關心和指導,表示科大將全力以赴落實夏主任的期望和要求。他說:「科大上下團結一心,將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成為國家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同時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服務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葉玉如校長亦感謝夏主任對科大辦學成就的肯定和支持。她表示:「科大自創校以來以服務國家為使命,不斷開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吸引匯聚全球優秀人才,打造兼具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學術高地。未來,科大會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拓展辦學布局,推動包括醫學院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通過高水平人才培養、前沿技術突破以及卓越成果轉化,為國家和香港發展貢獻所長。」
新聞
醫學教育
科大與本地頂尖醫院展開合作 為推動成立第三間醫學院籌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與養和醫療集團(養和)及香港港安醫院(港安)展開合作,為科大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邁出重要一步。這兩所頂尖的私家醫療機構已為香港服務逾百載,是次與科大合作,將為香港推動醫療創新注入新動力。 養和是首間支持本科生臨床醫護培訓及專科醫學培訓的本地私家醫院,並設有臨床試驗中心,具備豐富的醫療教育及醫學研究經驗。憑藉其先進的醫療設備及專業的醫學科研團隊,養和多年來屢創研究突破,將可與科大各自發揮獨特優勢,攜手培育具備臨床能力、科研思維及精通科技的新一代醫生,應對未來的醫療挑戰。根據合作協議,養和將為科大學生提供短期臨床課程及實習機會,同時會推進在臨床服務、實踐和教育方面的的人才交流,並發展質子治療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究協作。養和更會開放其臨床模擬及醫學實驗室等先進設備供科大學生使用,助學生擴闊實踐經驗。 至於港安亦會為科大學生提供臨床實習輪換機會,並與科大攜手開辦醫療教育課程。港安隸屬的全球醫療網絡在美國、澳洲、日本及韓國等均設有醫院、醫學院及大學,將有助科大與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療專家合作,提升教學質素。此外,雙方將探討推動研究協作,亦會攜手建設卓越專科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支援社區健康及保健服務的發展,並於醫學培訓中實踐以病人為本的理念。事實上,港安及科大一直秉持相同的願景,致力透過突破性的創新和跨地域的協作,提升醫療水平。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衷心感謝養和醫療集團及香港港安醫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這兩所機構均以其全面及以病人為本的專科醫療服務享譽業界,是本地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柱。是次合作不僅充分彰顯我們共同推動醫療發展的決心,更是科大邁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重要里程。兩所機構擁有先進臨床設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廣泛的醫療網絡,我們將為學生提供豐富臨床培訓機會。連同早前與大灣區及北京等地醫院的戰略合作,科大致力培養新一代富有愛心、兼備臨床能力及科研思維的醫療專業人才,引領社會應對瞬息萬變的挑戰,塑造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