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教育, 校園生活,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投入帆船及社會服務體驗 開展閃耀人生
於課堂以外,你有否想過跳出舒適圈,嘗試參與別具挑戰性的活動,從中鍛鍊自信及啟發個人成長?「科大青年啟航閃耀計劃」可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此創新的計劃由HKUST Connect及香港帆船創業協會合辦,以帆船作為訓練平台,讓學生體驗航海工作,並學習籌劃社會服務活動,培養畢生受用的能力。 參與計劃的同學可登上名為「孟恭祝」號* 的帆船,學習航船基本技巧,絕對是難得的體驗。香港帆船創業協會創辦人李志雄 (Andy Sir) 表示,航海體驗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隊精神和毅力,而籌劃服務活動的過程亦可磨練待人接物的態度及處理問題的技巧。Andy Sir說:「這些軟技巧在書本上學不到,卻是投身職場的基本技能。」 *「孟恭祝」是「盲公竹」的諧音,Andy Sir以帆船訓練作為年輕人的「盲公竹」,為他們指引前路。  
新聞
科大工學院研發鈣鈦礦量子線全彩纖維發光二極管 推動先進可穿戴顯示技術的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款利用鈣鈦礦量子線製成的全彩纖維發光二極管,為可穿戴照明和顯示設備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纖維發光二極管(Fi-LED)因與紡織品的製造兼容及具有均勻的空間亮度,是柔性LED顯示領域中常用的關鍵組件。金屬鹵化物鈣鈦礦(MPH)因具備卓越的光電性能,已成為新一代LED中極具潛力的發光材料。儘管潛力巨大,利用MPH製造纖維發光二極管仍存在不少挑戰,包括由引力和表面張力造成的不均勻塗層、低質量的結晶,以及複雜的電極沉積過程,這些均會導致不均勻及低效率的發光。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的研究團隊採用了一個新穎的方法,在薄鋁纖維上使用多孔鋁膜模板。多孔鋁膜具有約5納米的超小孔徑,MPH前驅體溶液通過卷對卷溶液塗布技術注入多孔鋁膜,隨後進行退火程序,以達致空間均勻的溶劑蒸發和MPH的結晶。這個方法令鈣鈦礦量子線陣列能均勻生長,並大大減低了多孔鋁膜表層上多餘的薄膜結構的形成。 研究團隊成功製成了發射峰值分別為625納米(紅色)、512納米(綠色)和490納米(天藍色)的纖維發光二極管。這些二極管展現出良好的彎曲性和延展性,使其適用於紡織照明的應用。研究團隊並製作了多款二維和三維的結構,包括二維全彩字符串「I ♥ HKUST」,它們均具有出色的熒光均勻性。此外,他們又利用能產生漸變顏色的鹵化物鈣鈦礦量子線製作了維多利亞港的「夜景」,突顯了纖維發光二極管的多功能性和美學潛力。 是項研究為纖維發光二極管的技術帶來了重要進展。團隊未來將著力提升纖維發光二極管的效率和穩定性,探索新的鈣鈦礦成分以增加發光顏色的數量,並將這些設備整合到商業紡織產品中。 范教授說:「量子限域效應與三維多孔鋁膜結構的鈍化相結合,使我們能夠實現出色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效率。我們的創新方法為製造非常規的三維結構光源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並為先進可穿戴顯示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聞
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首創手性彈簧界面概念 增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耐久性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於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鈣鈦礦結構化合物作為吸光材料的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低,製造工藝簡單。有別於傳統矽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無需昂貴的高溫、高真空製造工藝,可採用高通量溶液印刷工藝製成。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正急速提升。儘管如此,要實現鈣鈦礦電池的最終商業化,依然有一些技術障礙,當中以其在戶外環境場景下長期運行的耐久性問題尤為明顯。研究人員發現,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各功能層之間的界面附著力不夠強,是導致器件耐久性技術問題的科學根源之一。 為解決這個問題,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周圓圓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從天然手性材料的機械強度中獲得靈感,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獨創性地構建了手性結構界面,極大地提高了器件耐久性。 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吸光層和電子傳輸層之間嵌插了一層基於R-/S-甲基苄基銨的手性結構中間層,構建了一個堅固且具有彈性的異質界面。經封裝的太陽能電池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61215太陽能電池標準下,經過200次在-40°C和85°C之間的循環,合共1,200小時的測試後,仍保留了92%的初始轉換效率。 香港研究資助局博士後、現任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段甜偉博士說:「手性材料具有有趣的機械特性,這與它的子單元螺旋排列有關,就如同機械彈簧。」她補充道:「在關鍵器件界面引入手性結構中間層,可以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各種器件運行狀態下更具機械耐久性和動態適應性。」 周教授說道:「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的曙光。這些電池已經展現出非常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一旦我們最終能克服它們在現實場景服役的耐久性問題,它們將具有極高的能源市場價值。」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無人駕駛飛機,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科大開發新型人工複眼技術 低成本兼高靈敏度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發了一個新型人工複眼,不僅於小範圍區域的靈敏度較市場產品高出兩倍以上,成本亦更低。新技術有望革新機械人視覺系統發展,並可提升機械人的導航、感知及決策等能力,為人機協作開拓更大的商業應用與發展潛力。 這個創新系統模仿生物複眼的視覺功能,應用範圍極廣,例如可以配合無人機,協助提升其於灌溉,或災難事故現場偵測搜救等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而高靈敏的人工複眼亦能更廣泛及準確地偵測並連結毗鄰的機械人,促進機械人或無人機群的合作。長遠而言,人工複眼技術將能有效提升及改善無人駕駛的安全性,亦可加快智能化交通系統的應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新型複眼的研發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及其研究團隊領導,標誌著仿生視覺系統領域上的重大進展。一直以來,機械人專家參照昆蟲複眼這種具有廣闊視野和動態捕捉功能的特性,利用可變形的電子設備,為機械人製造人工複眼。然而,基於變形過程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幾何形狀的限制,以及光學元件與探測器單元之間潛在的不匹配狀況等技術問題,透過這種方法製造的複眼系統,較難整合到如機械人或無人機等自主平台。
新聞
科大工學院研發突破 令太陽能電池更高效、更耐用
太陽能或光伏技術是指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全球應用日趨普遍。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分子鈍化處理方法,顯著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能和耐用性,有助於推進這種清潔能源的大規模生產。 是次突破的竅門,在於團隊成功識別出鈣鈦礦性能和壽命的關鍵材料參數。鈣鈦礦被譽為新一代光伏材料,由於它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令它在光伏再生能源有著莫大的潛力。此項研究成果已於《科學》期刊上發表。 在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林彥宏助理教授帶領下,團隊探索了多種鈍化方法。鈍化是一種化學處理過程,可以減少材料中的缺陷,或減少缺陷帶來的影響,讓製造光伏器件時,電池性能得以提升,以及延長電池的工作壽命。而這個研究項目的一個重點,就是怎樣使用「氨基硅烷」系列分子來鈍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林教授介紹說:「怎樣可以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能呢?在最近十年的技術發展中,『鈍化』工藝擔當了重要角色。然而『鈍化』有多種不同方式,其中能達致最高效能的那些方法,往往在器件長期工作的穩定性方面並不能帶來顯著改善。」 針對著鈣鈦礦多晶薄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缺陷態,團隊首次展示了不同類型的氨類分子(即一級氨、二級氨或三級氨),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氨類分子改善這些表面。他們分別使用「外部」(工作環境外)和「內部」(工作環境內)方法觀察分子與鈣鈦礦之間的相互作用,然後辨識出可以大幅提高光致發光量子效率的分子。換句話說,他們找到了哪些分子可以使得材料受激發時發射更多光子,令表面缺陷減少、品質提高。 林教授進一步解釋:「我們今次研發出這種方法,對於鈣鈦礦堆疊型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意義重大。鈣鈦礦堆疊型太陽能電池結合了具有不同帶隙的多層光活性材料,由於這種設計能在每一層吸收太陽光的不同部分,充分運用太陽光譜,所以它得以提高整體效能。」
香港科大故事
教育, 學生發展
身體力行,寓教於樂
「快樂的課堂造就快樂的學生」,可說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工程教育助理教授梁煒霆的座右銘。梁教授是三屆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的得主,他深信教學具有改變人生的力量,因此積極鼓勵學生投入學習。
新聞
精算, 創新
科大、中大、港大及國大獲旭日慈善基金捐款港幣五千萬元 支持基礎數學研究及人才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 (科大)、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香港大學 (港大) 及新加坡國立大學 (國大) 獲旭日集團旗下的旭日慈善基金捐款合共港幣五千萬元,襄助各大學於未來五年推動基礎數學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訓。 基礎數學一直在推動科技創新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發展潛力無限。是次旭日慈善基金的捐款,將扶助四所頂尖大學培育相關領域的人才、促進學術交流並推動國際協作。 出席捐贈儀式的嘉賓包括旭日慈善基金主席兼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博士伉儷、新加坡駐港總領事王首毅先生、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港大校長張翔教授、以及國大副校長(行政)鄭文輝先生等。 楊釗博士表示:「旭日慈善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來,致力回饋社會,推動佛學研究和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而教育更是基金重點支持的類別。純數學是一個專門的研究,被形容為一個嚴謹、抽象和美麗的學科。我期望,旭日參與這個人才培訓計劃,將為數學家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並栽培青年數學家,令這門基礎學科能薪火相傳,不斷尋求突破。」 葉玉如教授代表四所大學,就旭日慈善基金會對推動高等教育及基礎研究發展的慷慨支持,致以衷心感謝。她表示:「基礎數學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今天的典禮不僅標誌著亞洲在提升基礎數學與培育創科人才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對四所大學在卓越研究方面的重大肯定。透過各方共同努力,我們希望可開拓更多科學前沿,增強香港以至亞洲區域在此一領域的競爭力。」  兩項新猷:「旭日博士後研究員計劃」和「旭日訪問學人計劃」,將於協議簽署後正式啟動。前者讓每所大學每年招聘兩名博士後研究生,並支持他們畢業後過渡至全職研究或教員職務,同時繼續進行基礎數學的研究工作。後者則資助四所大學邀請內地及境外數學家到校作短期訪問或進行合作,共同攻克世上未解的數學難題。此外,協議亦鼓勵各所大學每年主辦或合辦至少兩次學術會議,促進本地、內地與國際學者之間的知識交流。   關於旭日慈善基金 旭日集團以「兼善天下」為宗旨,致力回饋社會,於2005年成立「旭日慈善基金」,積極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及與其他慈善機構合作,以達致扶貧救災、捐資辦學、推動社會人才發展、推廣中華文化等目標。
新聞
2024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正式遴選結果
2024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正式遴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