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嘉許透過直接錄取計劃入學的優秀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經「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及 「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取錄了逾60名才華橫溢的學生。這批同學部分擅長藝術及體育,部分年紀輕輕已創辦了盈利企業,亦有些準備於入讀科大後,進一步實踐其創新意念。這批同學將於2024/25 學年入學。 為表彰他們的熱誠與成就,科大今日舉辦了嘉許禮,歡迎這批學生入讀。典禮上,科大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教授和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教授鼓勵同學要把握機會,投入科大具創意及活力的氛圍,展現自我。多名中學校長、老師,以及來自香港體育學院和中國香港乒乓總會的代表亦有出席典禮。 馮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科大一直崇尚多元化,除學術表現外,我們亦注重同學於藝術、領導力、創業精神、體育精神和社區服務等各方面的才能。透過更全面的評估方法,我們期望可以吸納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學生入讀科大,讓他們在具活力的環境下,探索學習、啟發及創新,釋放不同層面的潛能。科大藉著多元化的環境,致力培育同學成為具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領導者,貢獻社會。」 自教育局2022/23學年推出SNDAS以來,科大逐步將更多本科課程納入該計劃中,讓更多擁有學術以外才華的學生入讀科大,發揮所長。於2024/25學年,科大共有19個來自不同學院的課程參與SNDAS,而經計劃獲取錄的人數,更於過去兩年間倍增。當中不少學生在藝術、人工智能、機械人和商業等領域實力非凡,更在各類國際比賽中屢獲獎項及殊榮。科大除會向各人頒發港幣五萬元的獎學金,若他們於文憑試中考獲多於一科的5*及5**,大學亦會向其發放對應的入學獎學金。 科大亦有參與另一項專為鼓勵本地運動員入讀本地大學而設的非學術收生計劃SALSA。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2022/23學年推出該計劃以來,科大以體育成就作為評核準則,取錄了不少精英學生運動員,當中包括2020東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團體賽銅牌得主蘇慧音,以及數名將於今年九月入學的劍擊、帆船和乒乓球的專業運動員。為支持SALSA,科大亦推行「學生運動員入學計劃」(SAAS),為本地優秀運動員申請者提供特別入學安排、獎學金、生活津貼,以及如彈性上課安排等其他相關支援,幫助他們平衡訓練與學業。
新聞
科大學者戴希教授榮獲「陳嘉庚科學獎」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及其團隊,繼昨天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天再下一城,獲頒「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以表彰他及其研究夥伴於拓樸電子態研究的貢獻。該團隊具開創性的研究探索,成功引領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突破,為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創新開闢新方向。 戴希教授是第二位獲頒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的香港學者,以及第三位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香港科學家。他的研究夥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教授及研究員翁紅明教授亦一同榮獲上述兩大獎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旨在表揚於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及應用方面具重大貢獻的科研成果。由於入選一等獎的準則極為嚴格,歷屆曾多次從缺。戴教授所屬的團隊,為今年唯一獲頒一等獎的項目。 至於兩年一度的「陳嘉庚科學獎」,則旨在表彰在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資訊科技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具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每位得獎人會獲頒發榮譽獎章及證書,而整個得獎團隊亦會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獎金,以支持他們的研究發展。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對戴教授表示衷心祝賀,他表示:「戴希教授在拓樸材料方面成就出眾,不僅融合了理論物理學及實驗科學,更發揮了以計算方法推動實驗突破的巨大潛力。是次獲獎亦印證了科大在推動基礎研究上的堅定承諾。眾所周知,探索基礎研究的過程充滿挑戰性,但卻對奠定創新變革的基礎至為重要。科大一直致力為戴教授等出色的學者創造有利的環境,讓他們能發揮其創造力、專業知識和毅力,突破研究界限。」 作為量子材料理論的領先專家,戴教授於拓撲材料的研究中,彌合了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科學的差距,更將拓撲物質理論概念帶進現實世界材料,最終推動科學家們建立全新的拓撲材料數據庫,貢獻舉足輕重。
新聞
大學公告
科大回應教資會資助課程學費調整事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知悉特區政府教育局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有關分階段調整受資助學位課程學費的決定。 作為八間受教資會資助的院校之一,科大理解是次向上調整學費的政策,是源於大學學費在過去20多年來未有調整 ,令資助學位課程回收成本的水平不斷下降。大學相信政府在考慮學費調整幅度時,已綜合審視香港經濟的發展狀況、不同家庭的負擔能力 ,以及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承擔,從而確保本地高等院校能持續提供優質的教育。 科大會因應政府最新的學費政策,作出相應配合。 科大設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資助計劃,同學如有財務上的需要,可向大學提出申請。此外,科大亦提供多元化的獎學金,嘉許成績優異,以及在運動、藝術或創新創業等非學術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獎學金不設得獎人數上限。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https://www.hkust.edu.hk/) 是國際知名的大學,致力推動創新教學、卓越研究及具影響力的知識轉移。科大著重為學生提供全面及跨學科的教學,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並有12個科目躋身《2024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強,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更位列全球第10,為本地大學之首。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中,一直位處全球首30名以內,反映畢業生極具競爭力。在研究及創業創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的「2020研究評審工作」被評為「國際卓越」或「世界領先」水平。直至本年六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1,747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4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新聞
科大與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攜手推動構建AI有效融合教育的發展框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攜手於2024年6月13日至14日在校園內舉辦「前瞻研討會」。是次活動吸引了40多位國際學術專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大學生及教育科技初創企業。與會者於會中深入交流和互相合作,構思出多個未來教育界應用生成式AI的場景,有助教育界人士了解生成式AI與高等教育融合時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作為高等教育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領導者,科大將繼續開拓創新且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新聞
科大與巴黎多菲納大學建立新聯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6月14日迎接巴黎多菲納大學代表團到訪,該大學是巴黎文理大學(PSL)的11個成員機構之一。 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和跨學科學院院長屈華民教授與由巴黎多菲納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Sophie MÉRITET 教授率領的代表團進行會議。兩校就人工智慧和可持續發展等戰略領域、學生交流以及聯合研究項目上的合作進行了探討。代表團還參觀了科大先進的校園設施,包括李兆基圖書館。 此次訪問有助兩所大學建立具影響力的合作夥伴關係。科大將繼續致力促進與法國合作夥伴之間的交流,拓展更多合作的管道。  
新聞
教與學, 校園生活,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合推「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今天共同宣布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以進一步加強兩校學生在學術、科研及社會活動方面的互動交流,並於「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框架下,透過「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學分互換互認」(Credit Transfer)等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自港科大(廣州)2022年9月開校以來,兩校已有近1,300名學生到訪對方校園,參與為期最長一個學期、涵蓋實習、文化交流、業界考察及比賽等交流活動。另有逾250名同學參與線上課程。兩校未來更計劃推出夏令營活動,透過一系列文化交流,促進兩地更頻繁緊密的互動,擴闊同學們的視野,相互裨益。在符合雙方學術要求的大原則下,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將進一步深化「跨校園學習」的安排,落實「學分互換互認」,並透過「科目共享」機制,增加部分學科名額,以鼓勵兩校學生深化互動。 港科大校長兼港科大(廣州)理事會理事長葉玉如教授表示﹕「過去數年,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一直在創新教學及研究方面緊密合作,推陳出新。我們的辦學使命、價值觀與對學術卓越的承諾,在兩地校園傳承發展,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將有效進一步匯聚兩地校園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兩校學生帶來更靈活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則指出,高校應成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樞紐﹕「配合和抓緊中國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港科大(廣州)與港科大共同搭建平台,幫助粵港高校學子拓寬眼界、加強交流,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國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是這個項目的使命所在。」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將傳統學科和融合學科結合的跨境、跨校園研修計劃,兩校創新互聯的課程設計是「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的重要一環。在符合兩校教務委員會聯合學術協商機制的要求和批准下,兩校同學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學術水平,互相修讀對方校園所開設的科目,而相關科目的學分可獲對方認證及轉移,部分更可計算在畢業要求所需的學分之內。 
新聞
Developing Young Talents: Hong Kong Students Shine at Asian Physics Olympiad 2024 (只供英文版本)
Eight talent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at the 24th 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 2024) held in Malaysia from 3-10 June 2024. The Hong Kong APhO team members were Chan Hoi-chi (Hong Kong Chinese Women's Club College), Edison Fu (Queen's College), Leung Chi-fung (Evangel College), Liu Lincoln (Sha Tin College) Matthew Mui (The Hong Kong Sze Yap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ong Tai Shan Memorial College), Marcus Poon (Po Leung Kuk Choi Kai Yau School), Michael Tang (St. Joseph's College), and Yan King-yiu (Queen Elizabeth School). Competing among over 200 students from 27 countries or cities, the team won one gold medal (Liu), three silver medals (Leung, Fu, Yan), two bronze medals (Mui, Tang), and two honourable mentions (Chan, Poon), and was ranked 8th among all teams at the competition. The team was trained and mentored this year by Dr.
新聞
科大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展示永續領導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6月10日至13日參加在泰國舉行的2024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 與來自世界各地逾3,000位思想領袖和創新者,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挑戰。 科大代表團由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率領,隨行教職員包括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及傳訊)陳佩珠女士、協理副校長 (大學數據研究) 萊韻詩博士、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劉啟漢教授、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城市預測項目聯席主席兼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陳飛教授、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署理處長梁嘉尉先生,以及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女士等。 副校長汪揚教授在一場專題研討會上,就如何在數字革命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與谷歌專家及匈牙利官員等各國專業人士深入交流。科大另外主持了兩場備受好評的專題研討會班。在題為發展極端天氣早期預警系統的專題研討會上,科大劉啟漢教授和陳飛教授,聯同香港紅十字會社區備災服務高級經理楊綺華女士,討論如何針對弱勢群體制定個人化警報,從而減少極端天氣下的人命傷亡和損害;亦探討科學家如何與人道主義及非牟利組織合作,向社區發放預警信息。在另一研討環節上,科大羅康錦教授闡述了於可持續城市及社區推動智慧創新的重要元素,並分享如何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科技,應對城市所面臨的各項挑戰,善用資源。 會上另一亮點是科大於6月12日牽頭15間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東的院校*參與聯署碳中和宣言,承諾將校園打造為生活實驗室、推動創新應用,以實際行動締造可持續的未來。 是次大會為科大提供平台展示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進舉措。大學將通過合作、創新和行動,繼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