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與同濟大學攜手培育人才共創未來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同濟大學繼去年簽署本科生交換協議後,雙方再次就人才培育、科研創新與國際合作等領域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大計。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霍英東研究院院長吳宏偉教授、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及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及傳訊)陳佩珠女士在4月9日與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及其代表團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雙方根據各自區域優勢,達成在人才培育、科研創新與產學融合等領域開展更廣更深合作的共識,並與工學院、理學院以及工商管理學院簽署了聯合培養合作協議。雙方亦探討牽手兩校優質國際合作夥伴,共同擴大國際網絡的“1+1+1” 高校夥伴合作模式。
代表團隨後參觀了材料表徵與製備中心、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演藝中心及李兆基圖書館。
是次交流為科大同濟合作奠定堅實基礎,雙方將繼往開來,培育人才,促進科技創新,造福社會。

新聞
科大與清華研究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電控奈爾矢量180° 翻轉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清華大學(清華)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新的電控奈爾矢量180° 翻轉機制,並在具有 C配對自旋能谷鎖定(C-paired spin-valley locking,C-paired SVL)的自旋劈裂能帶結構反鐵磁體(也稱為交錯磁體)中完成了實驗驗證。這一實驗證明了反鐵磁材料操縱奈爾矢量的能力,為製造超快記憶體裝置帶來新希望。
由於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器件,具有製造用於現代高性能資訊科技的超高密度、超快速的反鐵磁儲存潛力,一直備受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為了生產以方向相反的奈爾矢量作為二進位 「0」和「1」的電控反鐵磁記憶體裝置,實現電控奈爾矢量180° 翻轉是一個長期目標。此前,反鐵磁翻轉機制的最新技術一直被限制在 90° 或 120° 翻轉奈爾矢量上,這不可避免地需要多個寫入通道,從而與超高密度集成相矛盾。該研究團隊對電控奈爾矢量180° 翻轉的研究結果,使得自旋劈裂反鐵磁體成為超快記憶體裝置的新潛在材料。
在共線反鐵磁體中,奈爾矢量 n 的兩個穩定狀態 n_+ 和 n_- 被對稱的能壘隔開。施加的外磁場與DMI 引起的微小磁矩相互作用,造成了能壘的不對稱性,這亦是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劉軍偉團隊提出的新機制。然後,類阻尼的自旋軌道矩 [2] 可以用來驅動奈爾矢量越過從 n_+ 到 n_- 的能壘,但不能越過相反的能壘(圖1a)。如圖1b所示,原子自旋模型類比顯示,n 可以在0.1納秒內被決定性地翻轉到狀態 n_+ 或 n_-。反常霍爾電導從緊束縛模型的自旋劈裂能帶上的非零貝利曲率積分得到,且表現出對這兩個狀態 n_+ 和 n_- 的高靈敏度,如圖1c所示。
在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潘峰教授和宋成教授的帶領下,實驗製備的反鐵磁 Mn5Si3 薄膜實現了良好的迴圈性能(如圖1d所示),這意味著電流驅動的奈爾矢量 180° 翻轉具有魯棒性和可持續性。

新聞
港科大張利民教授:數字孿生預防災害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Professor Limin Zhang, Head and Chair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s awarded the inaugural National Engineer Award in January 2024. He was the only scholar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receive such a prestigious accolade.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牽頭舉辦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與海内外教育領袖共話全球合作、教育與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院士聯盟)主辦的「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峰會)於4月3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峰會匯聚了區內及海外逾200位知名院校代表、政府官員以及業界專家,共同探討科技創新與國際教育合作的未來前景,為打造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教育中心貢獻力量。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理事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在峰會上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她表示很高興藉此次峰會邀得政府官員及各界學者集聚一堂進行深入交流,強調在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國際合作和交流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期望各方能共同努力,攜手邁向卓越,為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峰會期間,葉玉如教授以「高等教育賦能未來」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她指出,當前世界面臨氣候變遷、公共衞生危機、資源緊缺等重大挑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從根本上重塑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高等教育機構應在引領社會適應新時代變化中扮演關鍵角色。
此次峰會設有兩個校長論壇。葉玉如教授主持了以「高等教育機構國際合作」為主題的校長論壇,邀請多所大學校長分享其國際合作策略和經驗,共同展望未來教育的發展。此外,葉玉如教授還參與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教育中心」為主題的校長論壇。在論壇上,葉教授指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建設高水平示範性合作大學的創新實踐。科大香港和内地校園建立的高效溝通機制,對於保障兩校之間緊密合作、實現共贏至關重要,同時為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作出有益探索,貢獻大灣區建設成爲國際教育中心。
作為教育和技術領域的先驅者,科大致力推動跨界別和跨界限的對話。通過匯聚學術界、政府和工業界的專家,是次峰會促進了寶貴的交流,塑造了高等教育的未來形態。

新聞
科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革命性仿生嗅覺晶片 開啟氣體感測新紀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配備多種高性能氣體傳感器陣列的人工嗅覺傳感器。這項新發明的「仿生嗅覺晶片」能夠在納米多孔基材上集成納米管傳感器陣列,於每個晶片上擁有多達10,000個可獨立定址的氣體傳感器,與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嗅覺系統配置相似。
數十年來,全球的科研人員均致力開發人工嗅覺和電子鼻,旨在模仿生物嗅覺系統的精巧機制,以有效識別複雜的氣味混合物。然而,這些技術的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如何縮小系統和提高其識別能力,來確定複雜氣味混合物中的確切氣體種類以及其濃度。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工程材料成分梯度,令一個小型納米結構晶片能容納多種不同的傳感器陣列。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這些仿生嗅覺晶片對多種氣體都表現出很強的敏感度,可以精準地區分混合氣體和24種不同的氣味。此外,為了擴展仿生嗅覺晶片的應用範圍,團隊將晶片與視覺傳感器整合在機械狗身上,為機械狗創造了一個結合嗅覺和視覺的系統,並於實驗中證明機械狗能夠準確地識別盲盒中的物品。
仿生嗅覺晶片的發展不僅加強了人工嗅覺和電子鼻系統現時在食品、環境、醫療和工業流程控制等範疇的廣泛應用,還將為智能系統(如:先進機械人和便攜式智能設備)開闢新的可能性,以應用於安全巡邏和救援行動等工作。
例如,在實時監測和質量控制方面,仿生嗅覺晶片可用於檢測和分析在不同階段的工業過程中所產生的特定氣味或揮發性化合物,以確保安全。另外,亦可在環境監測中檢測出任何異常或有害氣體,並識別管道中的泄漏情况,以便及時處理和維修。
范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在氣味數碼化的領域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和突破。近年隨著影像感測技術日趨成熟,視覺訊息數碼化的發展已一日千里,但在氣味的訊息領域上仍因缺乏先進的氣味傳感器而停滯不前。所以,范教授率領的團隊為仿生氣味傳感器的發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通過進一步的改良,這些傳感器有望像手機和便攜式電子產品中使用的微型鏡頭一樣被廣泛使用,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素。
新聞
科大擴充校園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促進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實現大學「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減排目標,未來三年將投放最高港幣4000萬元,為清水灣校園內逾三成的停車位,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和相關軟件配套,以及培養可持續的通勤習慣。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並協助大學減少大學車輛和教職員通勤衍生的排放,科大將為校園內約360個停車位,配備輸出功率不低於7千瓦(7kW)的中速充電設施。這個優化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項目完成後,科大將擁有本地高教界別最完善的電動車配套。
優化項目自2022年起,已於教職員宿舍一帶安裝了充電基建以支援150多個充電設施。未來四年,大學將繼續提升電力供應設備、安裝一個負載管理系統,以及於清水灣校園的室內外停車位加裝充電設施。近日,大學亦獲寶馬香港捐贈四個快速充電器,並已於本周初開始試用。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音樂劇:課堂以外,共融共學
於3月23日至24日,屢獲殊榮的香港科技大學逸夫演藝中心化身為華麗的舞台,熱烈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禮堂,全場觀衆都迫不及待地期待著科大音樂劇《The Music Man》的正式開演。這部家喻戶曉的百老匯合家歡音樂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多元的科大社群匯聚一堂。
《The Music Man》音樂劇由逸夫演藝中心主辦,由來自科大人文學部的敏迪貝蒂女士(Mandy PETTY)及艾樂冊博士(Isaac DROSCHA)負責執導,一連兩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逾1,200位觀眾到場欣賞。這次音樂劇的成功出演,引證科大致力於全人教育的承諾——科大積極為社群成員提供藝術培育的平台,讓他們探索和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滋養創造力及培養團結精神。隨著溫馨愉快的音樂劇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開,多元豐富的歌聲和才華交織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