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新聞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建築發展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各大學均需展現其領袖風範,為此重要議題貢獻力量。科大的《淨零排放行動計劃》涵蓋大學運作的不同層面,正正彰顯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創新思維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期望,透過訂立更具挑戰性的減碳計劃,不僅體現科大對推動創新落地方案的決心,還可激發合作夥伴、業界及政府對此議題作出更深入的討論,攜手應對此一挑戰。」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梁啓明博士補充說:「要推動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清晰的策略、目標及時間表。科大將會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進度,不斷完善《行動計劃》的內容,回應最新的發展需要。市面上許多實現淨零排放的相關技術仍屬開發階段,科大將會勇於嘗試,於校園內試行不同的創新方案,推動《行動計劃》成功落實。」
新聞
磁學新時代:科大最新研究為自旋電子學和谷電子學應用帶來新方向
近年來國際科研界廣泛關注交錯磁體(Altermagnets),研究其如何不依賴淨磁矩或自旋軌道耦合作用(SOC)而實現自旋劈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劉軍偉教授團隊與其他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 Physic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在實驗中測量到具有二維層狀特性的室溫交錯磁體,並驗證了劉教授於2021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理論預測。長久以來,如何實現以及進一步控制自旋極化態,從而存儲和調控資訊,是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方式是通過自旋與軌道、自旋與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實現自旋極化,前者對應著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產生的自旋劈裂,如Rashba-Dresselhaus效應,而後者對應著鐵磁中的Zeeman劈裂。劉教授亦與多個國際研究團隊相繼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新的自旋劈裂理論——在旋轉、鏡面等晶體對稱性聯繫不同磁子格的反鐵磁中,會產生來自於反鐵磁交換相互作用導致的自旋劈裂,並且具有特殊的晶格對稱性配對的自旋-能谷鎖定(CSVL)。這類自旋劈裂不依賴於淨磁矩或者自旋軌道耦合作用,從而兼備鐵磁和反鐵磁體的優點以及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等特點,而具備此類特殊劈裂的反鐵磁體後續也被統稱為交錯磁體(altermagnet)。交錯磁體的發現更入選了《Science》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新聞
製造業的危與機: 科大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PMI預測
隨著關稅戰升級,全球經濟受壓,為製造業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在最新發布的《中國製造業季度報告》指出,儘管在中美貿易衝突影響下,中國第二季度製造業生產預計將放緩,但中國製造商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挑戰,並強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難以輕易被取代。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於2025年第一季度呈現復甦趨勢,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月起持續處於50以上的擴張區間。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額外關稅(部分商品豁免)後,製造業面臨重大挑戰。在此情況下,研究團隊預估此輪關稅措施加上全球經濟放緩,將對中國出口及製造業產出構成負面影響。尤其預計中國對美出口將出現顯著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整體出口可能會呈現雙位數跌幅。受此影響,中國工業生產增長料於第二季度明顯放緩, PMI預跌破50榮枯線,進入收縮區間。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小企業(SMEs)預料將首當其衝受壓,因為相較於大型企業,這類公司通常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更高。儘管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於未來數月內加大針對性政策支持力度,但相信仍需一段時間,方能展現相關措施的實質成效。
新聞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教與學, 體育
從賽場到校園:科大取錄精英運動員人數創歷年之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計劃,取錄了超過11名傑出香港運動員,人數創歷年來最高。科大今日舉辦歡迎典禮,特別邀請到一眾傑出學生運動員新生、香港體育學院代表、運動員的教練、中學校長、老師及家人等出席,一同慶祝各精英運動員即將展開人生新一頁,並祝願他們在學業和運動上的發展都能再創高峰。 11名傑出運動員將於今年九月入讀科大,涵蓋桌球、劍擊、賽艇、棒球、花樣滑冰、拯溺、帆船和田徑等項目,當中包括:  
新聞
從激光到電池:科大研發突破性單步激光打印技術 革新鋰硫電池製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助理教授李桂君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單步激光打印技術,可顯著提升鋰硫電池的製造效率。該技術通過納秒級激光誘導轉印工藝,將傳統製造中耗時冗長的活性材料合成與正極製備步驟整合為一步完成,為可打印電化學儲能器件的工業化生產開闢了全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鋰硫電池因其硫正極的高理論能量密度,有望取代現有的商用鋰離子電池。為保證硫化物的快速轉化,這些正極通常由活性材料、宿主材料(或催化劑)和導電材料組成。然而,宿主材料的製備和硫正極的組裝往往涉及複雜、多步驟且高耗時的過程,需要在不同溫度和條件下進行,這將引起工業量產中效率和成本方面的憂慮。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單步激光打印技術,用於快速製造集成化硫正極。在高通量激光脈衝輻照過程中,前驅體材料被激活,產生顆粒射流,其中包括原位合成的埃洛石基雜化納米管(宿主材料)、硫化物(活性材料)和葡萄糖衍生的多孔碳(導電組分)。這些混合物被打印到碳纖維襯底上,形成集成化硫正極。值得注意的是,激光打印的硫正極在紐扣式和軟包式鋰硫電池中均表現出卓越的電化學性能。 李桂君教授表示:「傳統離子電池的正極/負極製造過程通常包括活性材料的合成(有些情況下需要與宿主材料/催化劑複合)、複合漿料的製備以及正極/負極的組裝。 由於不同材料具有差異較大的物理特性,這些步驟通常需要在不同溫度和條件下單獨進行。因此,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耗費數十小時甚至數天。」 因此,團隊另闢蹊徑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李教授補充道:「我們新開發的激光誘導轉印技術可將這些過程整合為一步,且物質轉化速度可達到納秒級。僅使用單束激光,打印速度就可達約2平方厘米每分鐘。 一個75×45平方毫米的硫正極可在20分鐘內打印完成,並在組裝成鋰硫軟包電池後,為小型螢幕供電數小時。」
新聞
教與學,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科大率先試用首個港產AI大模型HKGAI V1 推動教育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師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費試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開發、本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LLM)HKGAI V1。該模型早前已率先獲多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試用,是次進一步開放予科大師生,使科大成為全港首家試用此模型的學府,標誌着大學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釋放教學無限潛能,有利推動更多創新意念、研究協作及負責任的AI應用實踐。 HKGAI V1是香港首個基於DeepSeek模型進行全參數微調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牽頭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開發,並獲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 HKGAI V1支援粵語、普通話及英語,並特別為香港文化及語言環境度身訂造,不僅能媲美國際頂尖語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應用場景中表現卓越,兼具安全性與語境適切性。 在科大試行期間,HKGAI V1聊天機械人將有助提升教學體驗,例如:可促進更多課堂討論;藉著了解推理過程增強邏輯思維;或成為人類的協作工具等。隨著HKGAI V1逐步開放及普及,將可大大擴闊教學中的AI應用,使AI 不但是人類的好幫手,亦可擔當邏輯推演的助手,以至進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讓師生在課堂內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創新中心更會為教職員提供培訓,加強他們對此嶄新AI工具的理解,鼓勵師生善用資源,開拓更多創新教學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僅大大提升了創新教學的成果及學習效能,還有利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這個港產AI大模型,能為師生提供更貼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學資源,有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創新教法,並開拓相關領域的研究。」  作為教育創新的先驅,科大是全港首家積極鼓勵採用生成式AI的學府,以回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增設HKGAI V1後,科大生成式AI平台現提供超過10種大型AI語言模型,包括GPT-4、圖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蓋聊天機械人、文件處理、圖像生成與分析、數據解析及邏輯推演等功能,為師生提供一站式的AI應用支援。    
新聞
「AI電影節」科大圓滿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的首屆「AI電影節」日前圓滿落幕。本屆電影節收錄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終三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獲頒發多個獎項。 其中,「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從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則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而由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以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不僅摘得「最佳敘事獎」,更獲「觀眾票選獎」。 是次活動為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與一眾嘉賓親臨出席放映會,觀賞多部入圍作品,見證AI技術所展現的潛力。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之一、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視像形式致辭,分享對AI電影未來的看法。 此外,科大於放映會前亦舉辦學術論壇,聚焦四大核心主題,邀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就AI創意內容的生成過程、AI對藝術家與電影產業的影響、新一代創作者的特質,以及AI道德與倫理等話題交流真知灼見,吸引近600位電影愛好者共襄盛舉。論壇嘉賓陣容星光熠熠,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團隊、維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鄭子毅先生、台灣電影學者焦雄屏女士、香港電影出品人向華強先生、香港演員向佐先生、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電影節是為期三天的2025年計算可視媒體國際會議(CVM 2025)的其中一環,該活動首次在香港舉行,並選址科大,旨在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為學界與藝術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聞
工程學, 工程學教育創新, 教與學, 航空學, 飛機及航空工程,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Virtual and Physical Worlds Converge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Content Banner(只供英文版本)
When I tell prospective students about our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AE) programs at HKUST, their eyes light up at a surprising feature – not just our wind tunnels or robotics labs, but how they can first experience these facilities through their smartphones or tablets. Welcome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imagined, where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ransform how our students learn and prepare for their engineering car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