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我是科大人」系列:南北小厨媚姐——用心筑就三十载科大情
三十多年来,媚姐的身影一直默默穿梭于科大校园,用体贴入微的真诚服务串联起几代科大人的集体回忆。媚姐任职于科大中餐厅南北小厨,三十年如一日地迎接客人、冲茶备餐,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早已成为她与科大师生校友建立感情的独特方式,凝聚科大社群。
自创校初期便加入科大中餐厅的媚姐,见证了大学逐步发展成今天这所卓越学府的历程。她的贡献远不止于一名普通员工,她用温度和态度默默滋养着科大这个大家庭,让科大人在袅袅茶香间获得家的温暖。
在本次专访中,媚姐细数她在科大的点滴岁月,分享珍贵回忆和深厚情谊。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每一分贡献都能留下印记,筑就科大团结友爱的社群。请即观看媚姐与科大的故事!

香港科大故事
智胜风暴:气候专家冀身体力行 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台风季节,可能会遇上山泥倾泻、内涝、塌树等状况,场面有时令人触目惊心。而过去10年间,极端降雨也更频繁袭港,其强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的程度。这个趋势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响日增,让我们不禁反思:在面对大自然的怒号时,应当如何做好准备?
气候专家陈飞教授为此积极寻求解决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担任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教授曾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现时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身兼要职,开发可预测多重灾害的崭新天气预警系统,务求助大湾区及东南亚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冲击。
「香港对暴雨天气并不陌生,而且拥有健全的经济基建设施和密集人口,是针对极端天气试验不同创新方案的理想城市,从而助提升其他东南亚超大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陈教授解释:「我们可先在这里建立预警机制,然后让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鉴。」
暴雨可引发山泥倾泻,堵塞车道和街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公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跨界协作 各司其职
陈教授现正构思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预警系统,以提升其天气预测能力。然而,这个系统并不仅限于发放天气警报,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及非牟利机构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促成跨界合作。
2024

新闻
科大率先推出公营大学首个官方弹性工作地点政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致力推行灵活及家庭友好政策,以建立包容及关爱雇员的工作环境。科大最近推出每周弹性遥距工作日和特别假期,旨在增强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并促进以雇员为本文化。
自2019冠状病毒大流行以来,遥距工作逐渐普及化。科大认识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对现代工作环境的影响,遂率先就弹性工作地点正式制定政策,并成为第一所建立弹性工作政策的政府资助大学,作为吸引和挽留杰出人才策略中的一环。自今年十月起,科大员工可依据其工作性质,选择每周一天遥距工作。
与此同时,为鼓励员工参与更多社区活动,科大亦提供每年四天的特别假期,让他们参与跟健康、多元、平等机会或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并增强团队凝聚力。教职员可自行组队或参与大学认可的义务工作。自2022年11月实施以来,已有逾170名员工透过特别假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包括探访长者、海滩清洁及惜食等。科大计划推出更多举措如植树和厨余回收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大学的净零排放计划。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人才乃大学兴盛的基石。科大矢志吸引和培育世界顶尖人才,而挽留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弹性遥距工作政策展现了科大构建包容与友善工作环境的决心。我们相信这将有助员工持续进步,为科大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做出贡献。大学亦期望政策能平衡同事们的工作与家庭岗位责任,最终实现提高生产力及留住顶尖人才的愿景。」
科大人力资源处处长黄莺女士表示:「在香港科技大学,我们相信遥距办公是对员工的授权,可以培养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我们将员工的福祉放在首位,并创造以雇员为中心的环境。这项措施不仅能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还能推动生产力和创新,因为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充分支持。」
作为一所鼓励多元与创新的研究型大学,科大亦提供一系列旨在支持员工发展的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女教职员在怀孕及产后休学期间、以及刚为人父母的教员,可获豁免或减少其教学职务;亦会为教职员提供学术休假,让他们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大学每年亦会举办嘉许礼及长期服务奖典礼,以肯定优秀教员在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的杰出成就。

香港科大故事
非物质文化保育:老字号饼店继承人的致胜秘方
如果你曾亲临长洲庆祝太平清醮,那你必定品尝过郭锦记饼店出炉的平安包。今年,这家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老字号饼店在短短一周内便售出高达60,000个平安包,成绩斐然。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香港科技大学校友、郭锦记饼店第二代传人郭宇钿(Martin KWOK)的辛勤付出。他于七年前接手家族生意后,逆转了老字号品牌的命运。然而,Martin 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怀揣着更宏大的抱负——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拓新视野
科大理学院珍视长洲太平清醮的文化价值,因此今年三月,特地邀请 Martin 回来母校为学院举办的「环球文化交流祭」制作了一座两米高的微型包山。这次活动吸引了校内逾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职员参加,让他们有机会一「尝」平安包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自2011年起,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独具特色的平安包,以艳红的「平安」二字为标志,象征着对长洲岛「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的美好祈愿。
Martin为科大理学院的「环球文化交流祭」特制印有「理」字的平安包,寓意「包理平安」,为科大多元化学生社群送上祝福。
新闻
科大扩充校园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 促进可持续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为实现大学「2028可持续发展挑战」减排目标,未来三年将投放最高港币4000万元,为清水湾校园内逾三成的停车位,加装电动车充电设施和相关软件配套,以及培养可持续的通勤习惯。
为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并协助大学减少大学车辆和教职员通勤衍生的排放,科大将为校园内约360个停车位,配备输出功率不低于7千瓦(7kW)的中速充电设施。这个优化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后,科大将拥有本地高教界别最完善的电动车配套。
优化项目自2022年起,已于教职员宿舍一带安装了充电基建以支援150多个充电设施。未来四年,大学将继续提升电力供应设备、安装一个负载管理系统,以及于清水湾校园的室内外停车位加装充电设施。近日,大学亦获宝马香港捐赠四个快速充电器,并已于本周初开始试用。
科大副校长(行政)庞鼎全教授表示:「作为一所矢志推动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学,科大致力培育下一代在应对全球问题时,需着重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同时要藉前沿研究及创新科技,缔建可持续的环境与生活方式。为促进环保文化,并助科大实现在2045年前达至净零排放的目标及决心,我们推动此电动车充电项目,从而鼓励低碳排放的交通出行。这些更方便、更充足的电动车充电设施,将有助于创建一个更绿色的未来,支持香港实现碳中和目标,为社群和环境的福祉出一分力。」
为推动电动车普及化,科大社群目前可免费使用清水湾校园内的充电设施,但在整个优化项目完成后,大学或会考虑收取象征式费用,主要用作支付电费和设施保养的成本。
大学亦将引入由前沿人工智能摄影机技术驱动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以识别车牌和侦测车位使用状况。相关系统将整合到现有的科大教职员手机应用程序中,显示充电设施的实时使用情况及预订使用充电设施,为电动车车主提供便利,并更有效率地分享校园内的充电设施。该系统亦会于未来优先预留停车位予参与共乘计划的车主,从而推动更可持续的通勤习惯。
作为大学「2028可持续发展挑战」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减耗策略之一,上述智能停车管理系已通过「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的第七轮甄选程序,获大学批准为试点计划全面落实执行。
2023

新闻
科大「街坊」带您漫步校园 饱览美景 编织回忆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由校友创立的社企「街坊带路」合作,在本月初正式推出「科大深度游」(HKUSTours) 活动。由众多不同背景的科大成员,包括现任或已退休的教职员及校友自愿担任导赏员,带领参与导赏团的科大成员及公众人士游览校园和坑口社区,加深大众对科大和周边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借此增强科大与社群的连系。导赏员包括自创校起于李兆基图书馆工作逾30年的Edwin,以及在海洋研究实验中心担任技术员的科大校友Bernadette,他们对科大充满美好回忆,借带领导赏团向参加者分享他们的「科大情」的故事。
科大于本月共举办六场「科大深度游」导赏团,路线跨越了校园的界限,除了漫步校园、欣赏沿途美景外,范围亦扩展至与科大一同成长的坑口社区。 26名来自科大社群的导赏员,还透过参与路线设计及分享自己在科大的独特故事,将参加者和科大精神联系起来。
「科大深度游」开放予公众人士参与,活动于9月初接受报名,反应热烈,名额于开放报名后的两日内已全数爆满。有见及此,负责「科大深度游」活动的环球事务及传讯处计划于明年初再度举办多场相同主题的导赏团,让更多市民大众能透过参与导赏活动,了解科大不同的一面。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街坊」:凝聚社区力量 加强邻里连结
香港生活繁嚣,城市节奏急速,你有否停下脚步,尝试发掘社区里鲜为人知的宝藏和有趣故事?香港科技大学校友谭健乐(Luke)与友人创办社企「街坊带路」,就是为了让这些被埋没的珍宝重现大家眼前。透过培训社区导赏员,他协助社区成员保育香港多姿多采的文化,以及促进和睦的社区关系。 Luke的热诚和投入引起了科大的关注,校方因此邀请他共同开展一个全新项目「科大深度游」﹐以加深大众对科大及周边社区的认识及欣赏。
拉近人与社区的距离
作为科大商学院2015年毕业生,Luke期待利用自己的经验,为母校特别设计一个「街坊带路」(在粤语中,「街坊」意为邻居)式的导赏团,借以强化教职员、校友、学生和邻近社区的联系。身为科大人,Luke希望通过融合观光游览与街坊故事的方式,为大家编织珍贵的科大回忆:「我希望能呈现科大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集体回忆,以及无形文化资产等方面的特色。」
因对此理念深感共鸣,任职科大设施技术员的王先生申请成为「科大深度游」导赏员,他说:「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间累积了很多大学的趣闻轶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标——例如风洞研究设施的有趣故事,我很乐意与游客分享。」同样地,服务科大图书馆30年的退休员工Edwin对此也抱有热情:「退休后,我们的电邮域名会被改为『family.ust.hk』,象征科大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十分期待能与他人分享科大故事。」
因对此理念深感共鸣,任职科大设施技术员的王先生申请成为「科大深度游」导赏员,他说:「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间累积了很多大学的趣闻轶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标——例如风洞研究设施的有趣故事,我很乐意与游客分享。」

香港科大故事
守护鲸豚 拯救海洋生命
西贡水域发现鲸鱼踪迹后,大批群众出海观鲸。(相片来源:德哥/小红书)
过去几星期,一位稀客到访香港水域 —— 一头相信是「布氏鲸」的鲸鱼在西贡出现,有片段更捕捉到它张开巨口,用鲸须过滤食物的画面,大批巿民因此争相出海观鲸,更引来海洋保育专家的关注,其中一位经常成为焦点的就是2010年科大生物学系毕业生郑家泰(Taison)。
「我们恳请大家不要骚扰鲸鱼。」 Taison在面对传媒访问时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重要信息。 这位海洋生物学家兼香港海豚保育学会 (HKDCS) 会长,认为鲸鱼的出没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巨型水底生物受海洋污染威胁的认知。 「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发文呼吁大家切勿靠近鲸鱼,令人欣慰。」 作为一位从事保育海豚工作多年的专家,Taison认为舆论态度出现如此大的转变,反映出普罗大众逐渐意识到人类破坏海洋生物的严重性。
由生物系学生到海洋保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