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社區, 聯繫
「我是科大人」系列:南北小廚媚姐——用心築就三十載科大情
三十多年來,媚姐的身影一直默默穿梭於科大校園,用體貼入微的真誠服務串聯起幾代科大人的集體回憶。媚姐任職於科大中餐廳南北小廚,三十年如一日地迎接客人、沖茶備餐,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早已成為她與科大師生校友建立感情的獨特方式,凝聚科大社群。 自創校初期便加入科大中餐廳的媚姐,見證了大學逐步發展成今天這所卓越學府的歷程。她的貢獻遠不止於一名普通員工,她用溫度和態度默默滋養着科大這個大家庭,讓科大人在裊裊茶香間獲得家的溫暖。 在本次專訪中,媚姐細數她在科大的點滴歲月,分享珍貴回憶和深厚情誼。她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每一分貢獻都能留下印記,築就科大團結友愛的社群。請即觀看媚姐與科大的故事!
香港科大故事
可持續性, 智慧校園, 智慧城市, 可持續智慧校園
智勝風暴:氣候專家冀身體力行 助城市應對極端天氣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颱風季節,可能會遇上山泥傾瀉、水浸、塌樹等狀況,場面有時令人觸目驚心。而過去10年間,極端降雨也更頻繁襲港,其強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程度。這個趨勢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響日增,讓我們不禁反思:在面對大自然的怒號時,應當如何做好準備? 氣候專家陳飛教授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擔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教授曾於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現時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身兼要職,開發可預測多重災害的嶄新天氣預警系統,務求助大灣區及東南亞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香港對暴雨天氣並不陌生,而且擁有健全的經濟基建設施和密集人口,是針對極端天氣試驗不同創新方案的理想城市,從而助提升其他東南亞超大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陳教授解釋:「我們可先在這裏建立預警機制,然後讓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鏡。」   暴雨可引發山泥傾瀉,堵塞車道和街道,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跨界協作    各司其職 陳教授現正構思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預警系統,以提升其天氣預測能力。然而,這個系統並不僅限於發放天氣警報,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門、研究人員及非牟利機構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促成跨界合作。

2024

新聞
科大率先推出公營大學首個官方彈性工作地點政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推行靈活及家庭友好政策,以建立包容及關愛僱員的工作環境。科大最近推出每週彈性遙距工作日和特別假期,旨在平衡員工的工作與生活,並促進以僱員為本文化。 自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以來,遙距工作逐漸普及化。科大認識到日新月異的科技對現代工作環境的影響,遂率先就彈性工作地點正式制定政策,並成為第一所建立彈性工作政策的政府資助大學,作為吸引和挽留傑出人才策略中的一環。自今年十月起,科大員工可依據其工作性質,選擇每週一天遙距工作。 與此同時,為鼓勵員工參與更多社區活動,科大亦提供每年四天的特別假期,讓他們參與跟健康、多元、平等機會或社會服務相關的活動,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並增強團隊凝聚力。教職員可自行組隊或參與大學認可的義務工作。自2022年11月實施以來,已有逾170名員工透過特別假期,參與各種志願活動,包括探訪長者、海灘清潔及惜食等。科大計劃推出更多舉措如植樹和廚餘回收等,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並推動大學的淨零排放計劃。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人才乃大學興盛的基石。科大矢志吸引和培育世界頂尖人才,而挽留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實施彈性遙距工作政策展現了科大構建包容與友善工作環境的決心。我們相信這將有助員工持續進步,為科大追求卓越與創新的精神作出貢獻。大學亦期望政策能平衡同事們的工作與家庭崗位責任,最終實現提高生產力及留住頂尖人才的願景。」 科大人力資源處處長黃鶯女士表示:「在香港科技大學,我們相信遙距辦公是對員工的授權,可以培養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我們將員工的福祉放在首位,並創造以僱員為中心的環境。這項措施不僅能促進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還能推動生產力和創新,因為我們的團隊成員在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充分支持。」 作為一所鼓勵多元與創新的研究型大學,科大亦提供一系列旨在支持員工發展的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女教職員在懷孕及產後休學期間、以及剛為人父母的教員,可獲豁免或減少其教學職務;亦會為教職員提供學術休假,讓他們專注於學術研究和專業發展。大學每年亦會舉辦嘉許禮及長期服務獎典禮,以肯定優秀教員在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傑出成就。    
香港科大故事
非物質文化保育:老字號餅店繼承人的致勝秘方
如果你曾親臨長洲慶祝太平清醮,那你必定品嚐過郭錦記餅店出爐的平安包。今年,這家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老字號餅店在短短一周內便售出高達60,000個平安包,成績斐然。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香港科技大學校友、郭錦記餅店第二代傳人郭宇鈿(Martin KWOK)的辛勤付出。他於七年前接手家族生意後,逆轉了老字號品牌的命運。然而,Martin 的志向遠不止於此,他懷揣着更宏大的抱負——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拓新視野 科大理學院珍視長洲太平清醮的文化價值,因此今年三月,特地邀請 Martin 回來母校為學院舉辦的「環球文化交流祭」製作了一座兩米高的微型包山。這次活動吸引了校內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職員參加,讓他們有機會一「嚐」平安包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自2011年起,長洲太平清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獨具特色的平安包,以艷紅的「平安」二字為標誌,象徵着對長洲島「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美好祈願。 Martin為科大理學院的「環球文化交流祭」特製印有「理」字的平安包,寓意「包理平安」,為科大多元化學生社群送上祝福。  
新聞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大學發展, 電動車
科大擴充校園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 促進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實現大學「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減排目標,未來三年將投放最高港幣4000萬元,為清水灣校園內逾三成的停車位,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和相關軟件配套,以及培養可持續的通勤習慣。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並協助大學減少大學車輛和教職員通勤衍生的排放,科大將為校園內約360個停車位,配備輸出功率不低於7千瓦(7kW)的中速充電設施。這個優化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項目完成後,科大將擁有本地高教界別最完善的電動車配套。  優化項目自2022年起,已於教職員宿舍一帶安裝了充電基建以支援150多個充電設施。未來四年,大學將繼續提升電力供應設備、安裝一個負載管理系統,以及於清水灣校園的室內外停車位加裝充電設施。近日,大學亦獲寶馬香港捐贈四個快速充電器,並已於本周初開始試用。

2023

新聞
科大「街坊」帶您漫步校園 飽覽美景 編織回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由校友創立的社企「街坊帶路」合作,在本月初正式推出「科大深度遊」(HKUSTours) 活動。由衆多不同背景的科大成員,包括現任或已退休的教職員及校友自願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與導賞團的科大成員及公眾人士遊覽校園和坑口社區,加深大眾對科大和周邊地區文化和歷史的認識,藉此增強科大與社群的連繫。導賞員包括自創校起於李兆基圖書館工作逾30年的Edwin,以及在海洋研究實驗中心擔任技術員的科大校友Bernadette,他們對科大充滿美好回憶,藉帶領導賞團向參加者分享他們的「科大情」的故事。 科大於本月共舉辦六場「科大深度遊」導賞團,路綫跨越了校園的界限,除了漫步校園、欣賞沿途美景外,範圍亦擴展至與科大一同成長的坑口社區。26名來自科大社群的導賞員,還透過參與路綫設計及分享自己在科大的獨特故事,將參加者和科大精神聯繫起來。 「科大深度遊」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與,活動於9月初接受報名,反應熱烈,名額於開放報名後的兩日內已全數爆滿。有見及此,負責「科大深度遊」活動的環球事務及傳訊處計劃於明年初再度舉辦多場相同主題的導賞團,讓更多市民大眾能透過參與導賞活動,了解科大不同的一面。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街坊」:凝聚社區力量 加強鄰里連結
香港生活繁囂,城市節奏急速,你有否停下腳步,嘗試發掘社區裡鮮為人知的寶藏和有趣故事?香港科技大學校友譚健樂(Luke)與友人創辦社企「街坊帶路」,就是為了讓這些被埋沒的珍寶重現大家眼前。透過培訓社區導賞員,他協助社區成員保育香港多姿多采的文化,以及促進和睦的社區關係。Luke的熱誠和投入引起了科大的關注,校方因此邀請他共同開展一個全新項目「科大深度遊」﹐以加深大眾對科大及周邊社區的認識及欣賞。 拉近人與社區的距離 作爲科大商學院2015年畢業生,Luke期待利用自己的經驗,為母校特別設計一個「街坊帶路」(在粵語中,「街坊」意爲鄰居)式的導賞團,藉以强化教職員、校友、學生和鄰近社區的聯繫。身爲科大人,Luke希望通過融合觀光遊覽與街坊故事的方式,為大家編織珍貴的科大回憶:「我希望能呈現科大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集體回憶,以及無形文化資產等方面的特色。」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同樣地,服務科大圖書館30年的退休員工Edwin對此也抱有熱情:「退休後,我們的電郵域名會被改為『family.ust.hk』,象徵科大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十分期待能與他人分享科大故事。」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
香港科大故事
可持續性, 海洋生物, 校友
守護鯨豚 拯救海洋生命
西貢水域發現鯨魚蹤跡後,大批群眾出海觀鯨。(相片來源: 德哥/小紅書)   過去幾星期,一位稀客到訪香港水域 —— 一頭相信是「布氏鯨」的鯨魚在西貢出現,有片段更捕捉到牠張開巨口,用鯨鬚過濾食物的畫面,大批巿民因此爭相出海觀鯨,更引來海洋保育專家的關注,其中一位經常成為焦點的就是2010年科大生物學系畢業生鄭家泰(Taison)。 「我們懇請大家不要騷擾鯨魚。」Taison在面對傳媒訪問時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重要信息。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兼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HKDCS) 會長,認為鯨魚的出沒大大提高了公眾對巨型水底生物受海洋污染威脅的認知。「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人發文呼籲大家切勿靠近鯨魚,令人欣慰。」作為一位從事保育海豚工作多年的專家,Taison認為輿論態度出現如此大的轉變,反映出普羅大眾逐漸意識到人類破壞海洋生物的嚴重性。 由生物系學生到海洋保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