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新闻
可持续性, 可持续智慧校园,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发展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净零排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此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采用多管齐下策略的综合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于2045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科大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发电收益,共投放3,000万港元资金,进一步推动减碳研究,并于校园应用各项创新减碳方案。 经过广泛咨询后,科大订立进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包括在2035年减少50%温室气体排放,并于2045年实现全面净零排放1 。事实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已成功减少34%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是次推出的《行动计划》奠下成功的基础。 科大《行动计划》最重要一环,乃推出《净零建筑标准》,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筑订立严格设计和运营指引,相关规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绿色建筑认证要求。其中,预计于2025年落成的李家诚创科大楼将成为本港隐含碳最低的建筑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低于500公斤,较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非住宅建筑基准低30%。2 此外,科大承诺在未来八年投放3,000万港元,以「生活实验室」模式,于校园内应用崭新减碳意念与方案。这笔资金有部分来自大学参与「上网电价」计划所带来的收入,科大校园设有2.5兆瓦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规模的同类型发电系统。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各大学均需展现其领袖风范,为此重要议题贡献力量。科大的《净零排放行动计划》涵盖大学运作的不同层面,正正彰显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创新思维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期望,透过订立更具挑战性的减碳计划,不仅体现科大对推动创新落地方案的决心,还可激发合作伙伴、业界及政府对此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携手应对此一挑战。」 科大可持续发展及零碳办公室处长梁启明博士补充说:「要推动实现净零排放,必须清晰的策略、目标及时间表。科大将会定期检讨各项措施的进度,不断完善《行动计划》的内容,回应最新的发展需要。市面上许多实现净零排放的相关技术仍属开发阶段,科大将会勇于尝试,于校园内试行不同的创新方案,推动《行动计划》成功落实。」
新闻
磁学新时代:科大最新研究为自旋电子学和谷电子学应用带来新方向
近年来国际科研界广泛关注交错磁体(Altermagnets),研究其如何不依赖净磁矩或自旋轨道耦合作用(SOC)而实现自旋劈裂。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刘军伟教授团队与其他研究团队,最近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在实验中测量到具有二维层状特性的室温交错磁体,并验证了刘教授于2021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理论预测。长久以来,如何实现以及进一步控制自旋极化态,从而存储和调控信息,是自旋电子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方式是通过自旋与轨道、自旋与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实现自旋极化,前者对应着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产生的自旋劈裂,如Rashba-Dresselhaus效应,而后者对应着铁磁中的Zeeman劈裂。刘教授亦与多个国际研究团队相继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旋劈裂理论——在旋转、镜面等晶体对称性联系不同磁子格的反铁磁中,会产生来自于反铁磁交换相互作用导致的自旋劈裂,并且具有特殊的晶格对称性配对的自旋-能谷锁定(CSVL)。这类自旋劈裂不依赖于净磁矩或者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兼备铁磁和反铁磁体的优点以及较长的自旋弛豫时间等特点,而具备此类特殊劈裂的反铁磁体后续也被统称为交错磁体(altermagnet)。交错磁体的发现更入选了《Science》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新闻
制造业的危与机: 科大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PMI预测
随着关税战升级,全球经济受压,为制造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利丰供应链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季度报告》指出,尽管在中美贸易冲突影响下,中国第二季度制造业生产预计将放缓,但中国制造商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并强调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难以轻易被取代。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于2025年第一季度呈现复苏趋势,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月起持续处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然而,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45%额外关税(部分商品豁免)后,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研究团队预估此轮关税措施加上全球经济放缓,将对中国出口及制造业产出构成负面影响。尤其预计中国对美出口将出现显著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整体出口可能会呈现双位数跌幅。受此影响,中国工业生产增长料于第二季度明显放缓, PMI预跌破50荣枯线,进入收缩区间。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小企业(SMEs)料将首当其冲受压,因为相较于大型企业,这类公司通常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高。尽管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于未来数月内加大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但相信仍需一段时间,方能展现相关措施的实质成效。
新闻
从激光到电池:科大研发突破性单步激光打印技术 革新锂硫电池制造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助理教授李桂君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单步激光打印技术,可显著提升锂硫电池的制造效率。该技术通过纳秒级激光诱导转印工艺,将传统制造中耗时冗长的活性材料合成与正极制备步骤整合为一步完成,为可打印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工业化生产开辟了全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锂硫电池因其硫正极的高理论能量密度,有望取代现有的商用锂离子电池。为保证硫化物的快速转化,这些正极通常由活性材料、宿主材料(或催化剂)和导电材料组成。然而,宿主材料的制备和硫正极的组装往往涉及复杂、多步骤且高耗时的过程,需要在不同温度和条件下进行,这将引起工业量产中效率和成本方面的忧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单步激光打印技术,用于快速制造集成化硫正极。在高通量激光脉冲辐照过程中,前驱体材料被激活,产生颗粒射流,其中包括原位合成的埃洛石基杂化纳米管(宿主材料)、硫化物(活性材料)和葡萄糖衍生的多孔碳(导电组分)。这些混合物被打印到碳纤维衬底上,形成集成化硫正极。值得注意的是,激光打印的硫正极在纽扣式和软包式锂硫电池中均表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 李桂君教授表示:“传统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制造过程通常包括活性材料的合成(有些情况下需要与宿主材料/催化剂复合)、复合浆料的制备以及正极/负极的组装。由于不同材料具有差异较大的物理特性,这些步骤通常需要在不同温度和条件下单独进行。因此,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数十小时甚至数天。” 因此,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李教授补充道:“我们新开发的激光诱导转印技术可将这些过程整合为一步,且物质转化速度可达到纳秒级。仅使用单束激光,打印速度就可达约2平方厘米每分钟。一个75×45平方毫米的硫正极可在20分钟内打印完成,并在组装成锂硫软包电池后,为小型屏幕供电数小时。”
新闻
教与学,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科大率先试用首个港产AI大模型HKGAI V1 推动教育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师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费试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开发、本港首个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HKGAI V1。该模型早前已率先获多个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试用,是次进一步开放予科大师生,使科大成为全港首家试用此模型的学府,标志着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释放教学无限潜能,有利推动更多创新意念、研究协作及负责任的AI应用实践。 HKGAI V1是香港首个基于DeepSeek模型进行全参数微调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牵头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开发,并获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 HKGAI V1支援粤语、普通话及英语,并特别为香港文化及语言环境度身订造,不仅能媲美国际顶尖语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卓越,兼具安全性与语境适切性。 在科大试行期间,HKGAI V1聊天机械人将有助提升教学体验,例如:可促进更多课堂讨论;借助了解推理过程增强逻辑思维;或成为人类的协作工具等。随着HKGAI V1逐步开放及普及,将可大大扩阔教学中的AI应用,使AI 不但是人类的好帮手,亦可担当逻辑推演的助手,以至进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让师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学习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创新中心更会为教职员提供培训,加强他们对此崭新AI工具的理解,鼓励师生善用资源,开拓更多创新教学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长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大大提升了创新教学的成果及学习效能,还有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这个港产AI大模型,能为师生提供更贴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学资源,有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教法,并开拓相关领域的研究。」  作为教育创新的先驱,科大是全港首家积极鼓励采用生成式AI的学府,以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增设HKGAI V1后,科大生成式AI平台现提供超过10种大型AI语言模型,包括GPT-4、图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盖聊天机械人、文件处理、图像生成与分析、数据解析及逻辑推演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AI应用支援。    
新闻
「AI电影节」科大圆满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的首届「AI电影节」日前圆满落幕。本届电影节收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终三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获颁发多个奖项。 其中,「最佳影片奖」由艾美奖提名编剧Nik Kleverov夺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绘战后人类沦为机械附庸的世界,从而引发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度思辨,极具AI电影制作经验的Jeff Synthesized则凭借《Newton’s Cradle》荣膺「前沿奖」。而由青年导演叶志祥制作,以聚焦抗战老兵半世纪归家历程的短片《当归》,不仅摘得「最佳叙事奖」,更获「观众票选奖」。 是次活动为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与一众嘉宾亲临出席放映会,观赏多部入围作品,见证AI技术所展现的潜力。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之一、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视像形式致辞,分享对AI电影未来的看法。 此外,科大于放映会前亦举办学术论坛,聚焦四大核心主题,邀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就AI创意内容的生成过程、AI对艺术家与电影产业的影响、新一代创作者的特质,以及AI道德与伦理等话题交流真知灼见,吸引近600位电影爱好者共襄盛举。论坛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团队、维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郑子毅先生、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香港电影出品人向华强先生、香港演员向佐先生、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电影节是为期三天的2025年计算可视媒体国际会议(CVM 2025)的其中一环,该活动首次在香港举行,并选址科大,旨在展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为学界与艺术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
物理学
揭秘超流体:科大研究揭示偶极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二维超流体行为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曹圭鹏教授领导的国际物理学家团队,最近在研究中首次在二维偶极超冷原子气体中观测到BKT相变,这项突破性研究对理解二维超流体在长程各向异性相互作用下的表现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在传统三维世界中,由冰融化成水这类相变一般都遵循对称性自发破缺规律。但早于1970年代便有前沿研究估计,二维系统中可能会发生一种独特的拓扑相变——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变,这种机制中涡旋─反涡旋对的配对驱动超流性形成,而无需传统对称性破缺,这种相变过程强烈依赖相互作用。自此,这现象主要在具有短程各向同性接触相互作用的各种量子系统中进行研究。 与传统超冷气体中的接触相互作用不同,偶极相互作用能够跨越整个系统,产生丰富的集体行为。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了偶极相互作用如何改变BKT相变的临界参数。 「偶极相互作用为量子多体现象带来了新的维度。」领导该研究的曹教授解释道:「从微观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具有方性和长程性,意味着粒子即使相隔较远仍能相互『感知』。 这挑战了我们对低维系统中有序态如何涌现的固有认知。」研究团队的观察指出,偶极气体的二维超流相变点仍遵循BKT相变,但依赖于相互作用的相变点会因偶极矩与平面法线方向的相对角度而发生偏移。 论文第一作者之一及曹教授的毕业生何逸飞补充道:「二维偶极系统是探索奇异量子相的理想平台。即使在中等强度的偶极相互作用下,当所有偶极子都指向平面内时,我们也在二维偶极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独特的非局域效应和各向异性的密度之间的关联。未来通过进一步增强偶极相互作用强度,我们将有望观测到低维系统中更丰富的自发形成结构。」
新闻
一览AI巨作:科大主办首届全AI制作电影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