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與阿里巴巴合作 計劃成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與阿里巴巴集團(阿里巴巴)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成立「香港科技大學 – 阿里巴巴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開展前瞻性的研究協作。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吳澤明今天於校園進行簽署儀式。根據協議,阿里巴巴計劃於未來三年,與科大攜手成立聯合實驗室,以及於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語言模型及多模態訓練推理、算力基礎設施和系統軟件等方面進行前沿研究。阿里巴巴與科大將各自派出不同領域的專家,就聯合實驗室的管理和學術範疇組成委員會,以協調、組織及計劃不同的研究項目。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吳澤明表示:「科大是一所世界領先的大學,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更是擁有世界一流的水平與實力。阿里巴巴擁有全球領先的數字零售業務和亞太地區領先的雲計算業務,也造就了豐富且多元化的業務場景。在用戶為先,AI驅動的戰略下,先進科技是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非常高興能與科大加強合作關係,期待雙方在關鍵領域強強聯手、突破創新,一方面促進科研成果在豐富的業務場景中快速應用與發展;另一方面攜手培養年輕人才,以推動引領科技的快速變化。」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感謝阿里巴巴對科大的信任:「科大與阿里巴巴為長期的合作夥伴,雙方多年來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前沿領域,促成了不少科研上的突破以及成果轉化。這次我們計劃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將為雙方人才提供更緊密的合作與交流機會。事實上,過往有不少優秀的科大畢業生投身到阿里巴巴發展,而阿里巴巴亦有為數不少的精英加盟科大進行學術科研工作。藉著研究資源共享,我們將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方面的創新應用,實現互惠共贏,在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之時,亦助力國家發展數字經濟,驅動高質量發展。」
科大和阿里巴巴自2018年起,共開展了超過10個協作研究及人才培育項目。2022年,科大與阿里雲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培育在數據分析、雲計算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才,協助壯大香港人才庫。除此以外,阿里巴巴亦一直大力支持科大的創新創業舉措,不但是科大創業基金的支持夥伴之一,「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亦有為科大成員創立的初創企業提供投資基金及企業策略指導,為完善科創生態圈作出貢獻。

新聞
科大工學院團隊為高性能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研製先進固態電解質 有助增強儲能應用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研發一種新一代用於鋰金屬電池的固態電解質,能夠大幅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和性能。這項突破性發現,有助於推動應用於電動車、便攜式電子產品和電網供電等領域的儲能技術發展。
與傳統鋰金屬電池相比,全固態鋰金屬電池以固態電解質取代了易燃的液態電解質,並抑制鋰枝晶生長的有害現象,有效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這種電池為開發新一代儲能技術帶來前景。然而,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廣泛應用受到室溫下的低離子電導率和鋰離子傳遞數的限制。
為解決這項挑戰,由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KIM Yoonseob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製備方法,結合一種稱為離子型共價有機框架(iCOF)的多孔結晶聚合物與聚離子液體(PIL),製造出無溶劑和無塑化劑添加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
這種新型iCOF/PIL合成固態電解質,在室溫下具有高離子電導率(達1.50 x 10−3 S cm−1)和高鋰離子傳輸性能(大於0.8)。通過結合實驗數據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分析,團隊發現PIL、雙(三氟甲烷)磺酰亞胺鋰鹽(LiTFSI)和iCOF之間建立的共配位和競爭配位機制能夠加快鋰離子傳輸,並同時限制TFSI離子的移動。
團隊利用這種高性能固態電解質,進一步製造了一款由合成固態電解質與磷酸鐵鋰合成正極 (LiFePO4 composite cathode)組成的完整鋰金屬電池。團隊發現該電池在1C充放電率和室溫下帶有141.5 mAh g−1的初始放電容量,經800次循環充電和放電後,仍然保持顯著的87%容量。
Kim教授表示:「我們提出的突破性方法首次成功展示出運行穩定、具高可逆容量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充分展現了iCOFs於電化學儲能裝置的巨大潛力,為全固態鋰金屬電池於電動車、便攜式電子產品和電網供電等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路向。」

新聞
科大於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成績超卓 獲批撥款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今日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撥款港幣2.125億元資助,金額冠絕本地院校,亦是科大歷來最好的成績。
獲批撥款的三個研究項目涵蓋不同範疇,當中包括開發以人為本的前沿AI及機器人技術,改善長者照顧及護理;創建「香港海岸分身」數碼系統,管理極端天氣對海岸的影響;以及通過技術轉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續供應鏈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她說:「科大今年於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再創歷史佳績,不但充分體現大學對推動卓越研究的堅定決心,亦印證了科大學者的研究實力昭著。而當中兩個獲資助項目,由科大與科大(廣州)的研究人員攜手領導,更展現了兩校之間的協同發展。透過日益緊密的研究協作,兩校將繼續引領更多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及科技創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區。」
科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光廷教授亦為團隊的成就感到振奮:「是次科大獲研資局兩大重點撥款計劃的認可,意義非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據科學等尖端科技驅動,彰顯了科大致力結合科技創新與研究,探索新興領域的研究突破。我們預期,隨著更多世界級的科研設施相繼於校園落成,將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員進一步探尋知識,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
三個獲撥款項目包括:
新聞
科大於新加坡舉辦論壇 推動兩地家族辦公室及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昨日於新加坡舉辦論壇,匯聚學界及業界專家探討區內家族辦公室及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發展,以促進這兩個重要行業的協作新機遇,加強香港及獅城兩地的合作。
論壇吸引不少新加坡業界人士及商學院在當地的校友參與。作為一個聯繫互動平台,與會者在論壇上分享兩個行業的發展經驗,同時發掘合作新機遇。科大商學院亦藉此活動加強與當地校友的聯繫,構建行業人脈網絡。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致辭時表示:「香港及新加坡的發展是亞洲崛起的典範,兩地之間協作機遇良多。透過學院龐大的商界網絡及旗下研究中心的雄厚實力,是次論壇進一步加強學院與新加坡業界及校友的聯繫。我們衷心感謝論壇與會者的積極參與及熱烈交流。」
論壇的專題研討之一是探討新加坡與香港之間於家族企業及家族辦公室領域的協同作用,講者包括余仁生國際集團併購董事總經理余在啟先生、科大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與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兼創始主任金樂琦敎授及研究中心主任彭倩教授,以及煌孝集團主席與董事經理張東孝先生。
金敎授在環節中表示,新港兩地均擁有大量華裔人口,中心以華裔家族企業作為重點研究領域,將有助發揮兩地的協同效應,促進區內行業發展;而彭教授則表示,家族要跨代延續影響力,重點在於維護家族和諧、價值觀及財富,而新港兩地擁有完善的家辦生態系統,可以在投資地域多元化、影響力投資及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加強合作。
論壇另一專題研討環節由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執行委員會成員張崎崚教授主持,探討如何在環球經濟變化中增強供應鏈韌性。三位講者分別為美光科技全球供應鏈管理資深總監方慶麟先生、利標品牌集團(馮氏集團成員)前供應鏈解決方案總裁 Robert SINCLAIR 先生以及新加坡時尚協會首席執行官張婷婷女士。張教授在環節中表示,全球供應鏈管理領域瞬息萬變,挑戰與機會交織並存。他指出,新港兩地為東南亞及中國內地的重要門戶,學院促成兩地經驗的相關研討,有利啟發新思維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

新聞
科大商學院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合作推出全新課程及開展其他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深化雙方合作關係,包括推出雙語工商管理博士課程,為學生及教授提供交流機會,並探索開展建基於兩校強項的非學位行政人員培訓課程。
兩所商學院將透過發揮自身優勢,致力深化雙方在學術交流、研究和教育培訓等多方面的協作,開展戰略合作。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教授、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及其他科大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代表出席了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表示:「在顛覆性科技創新及地緣政治等因素的推動下,經濟環境正在快速轉變,兩所商學院展開這次合作,可望為經濟及社會帶來新可能。參與有關協作項目的學生及教授,將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運作及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內地經濟有更深入全面認識。我們期待推展包括全新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在內的首批項目,也希望未來雙方可以深化合作夥伴關係,舉辦更多的學術交流,持續作育英才、推動行業創新。」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教授表示:「多年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科大商學院合作成果豐碩,此次雙方的戰略攜手,不僅標誌著兩所頂尖學府在商業教育與研究領域的深度融合,更是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金融、科技、產業人才的共同承諾。未來我們願繼續與科大商學院一道,秉持開放合作精神,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拓寬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涵,共同為中國商業的繁榮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智慧與力量。」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建立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基礎上,依托清華大學百年教育資源優勢,致力於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產業金融人才。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是一所年輕、重視創新的學府,致力推動全球商學教育,其卓越的研究成就和高質教學課程,廣獲各界認同。

新聞
科大五個研究項目獲首批「產學研1+計劃」撥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共有五個研究項目獲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RAISe+)的撥款資助,成為首批24個項目之一。撥款將支持各研究團隊加快步伐,早日將研究成果惠及市民大眾,達至產業、學術機構及研究三贏。這些項目分別由科大工學院及理學院教授領導,涵蓋不同範疇,包括:基因治療、癌症腫瘤成像、污水處理、感測晶片和人工智能機械人等。
以下是各獲批項目的詳情(項目排名不分先後):
項目一:家族性阿爾茲海默症的新型基因治療策略
科大校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一對多」基因編輯策略,用於治療家族性阿爾茲海默症(FAD)。FAD是一種嚴重的早發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創新的基因編輯方法有潛力發展成為長效、改善病程的臨床療法。
FAD影響著全球約200萬至300萬人,是阿爾茲海默症(AD)的一種,具有發病較早、症狀更嚴重和惡化速度較快的特點,有時早在30歲或 40歲就出現症狀。FAD主要是澱粉樣蛋白前體(APP)、早老素-1(PSEN1)和早老素-2(PSEN2)三個基因之一的遺傳突變引起。這些突變皆導致大腦中澱粉樣蛋白(Aβ)的累積增加,這是AD 的主要病理特徵。
針對FAD,基因編輯是一種有前景的治療策略。但FAD患者中存在400多種致病突變。針對每種致病突變開發對應的基因編輯工具,難以實現臨床轉化。研究團隊並不是直接針對每種致病突變,而是開創了一種通用型「一對多」基因編輯策略。這種新型策略只需使用幾套基因編輯工具,就可消除不同患者中攜帶特定突變的致病基因,並從根源上治療疾病。該策略已在 FAD小鼠模型中有效降低致病蛋白Aβ 的水平,從而從源頭改善病理症狀。
該策略除了可應用於FAD,也可擴大應用於其他遺傳性疾病,讓全球超過1.6億患者受惠。
這項技術將授權予科大的初創公司進行臨床開發和商業化。

新聞
科大與法國國立民航學院加強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於7月3日接待來自法國國立民航學院(Ecole Nationale de l’ Aviation Civile)的代表團,就深化合作進行探討。
法國國立民航學院代表團與科大法籍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Stéphane REDONNET進行富有成果的討論,內容涵蓋研究生交流計劃與聯合研究合作。
科大是香港唯一獲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頒發法國國立民航學院 Anita Conti可持續創新獎學金的本地大學。此獎學金旨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創新,讓獲獎者在法國開展相關研究。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博士Dajung KIM於2023年獲此項獎學金, 現為助理教授在法國國立民航學院開展其教職生涯。
科大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 以培育頂尖人才。大學將繼續加強與全球學府的聯繫,擴展合作夥伴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