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獲科興公益基金會捐款逾千萬港元 開展「科興學人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獲北京市科興公益基金會(科興公益基金會),捐贈150萬美元(折合港幣約1,170萬元)。雙方將共同設立「科興學人計劃」,以培育生命科學人才,支持更多科大年輕學者進行生物醫藥研究,推動醫療科技發展。
捐贈儀式昨日於科大舉行,與會嘉賓包括北京科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首席執行官兼科興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尹衛東先生、北京科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王楠女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副校長(行政)兼署理副校長(大學拓展)譚嘉因教授,以及科大校長策略顧問盧毓琳教授等。
科興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尹衛東先生說:「 生物技術的發展是飛快的,人類對生命健康的需求是巨大的。『科興學人計劃』希望引導我們的科研人員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中國及更多國家,以回應人民對健康水準不斷提升的需求,並把更多的『科學發現』轉變為『科學貢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不僅反映了它對科大科研成果方面的肯定,亦彰顯其對香港未來發展生命科學領域充滿信心。科大多年來在生命科學方面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以及公共衛生等領域,取得顯著的成就,然而,在轉化基礎科研為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資金與資源上的投入,這個新成立的『科興學人計劃』,正正為我們的學者提供了強大的後盾,支持他們在生命科學的教研路上不斷尋求突破,並透過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前沿生物醫藥協作,開拓更多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助力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是次捐贈由盧毓琳教授協助促成,他在儀式致辭時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科興生產了超過30億劑疫苗,為全球抗疫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次合作,充分彰顯了科興對科學家的支持、對創新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的信心。我們相信,這筆資金將點燃更多年輕科學家的夢想,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突破與進步。」
為期三年的「科興學人計劃」,將資助13位科大生命科學學部的年輕學者,每位獲選者將獲得每年港幣30萬元的資助,旨在支持他們發展在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及生物科技等領域的先進研究,促進跨學科協作。大學將設立專門委員會負責監督甄選過程,確保選出最合適的教學人員參與計劃。

新聞
Igni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只供英文版本)
Academic-entrepreneur Professor KO Ping-Keung came to HKUST in 1993 as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fter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s Director of the Microfabrication Laboratory from 1984-1993, and Vice-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 from 1991-1993. He served as Dean of the HKUST School of Engineering from 1995-2000 and in 2002 received the prestigious 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 He has since become an innovator and angel investor in China’s chip industry and is a Professor Emeritus at HKUST. In 2024, Prof. Ko was awarded a HKUST Honorary Fellowship in recognition of his long-standing service and commitment to th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新聞
港科大研發人工智能輔助3D食品打印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輔助3D食品打印技術,將3D打印與紅外烹飪相結合,為更安全、高效且美觀的食品生產開闢了新途徑。
傳統的3D食品打印方法通常需要額外的後處理步驟,這不僅可能導致食品成分不理想、形狀不完美,還可能帶來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風險。 為解決這些問題,港科大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套AI增強系統,創新性地將擠壓打印技術與同步紅外加熱功能相結合,實現複雜澱粉基食品的即時烹飪。 通過採用石墨烯加熱器,研究團隊能夠精確控制烹飪過程,確保澱粉基食品保持其預期的形狀和質量。
系統還整合了AI輔助設計功能,通過生成演算法和Python程式,能夠輕鬆創建製作複雜的食品圖案。 借助AI技術,即使是電腦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參與設計過程。
這項研究不僅解決了食品形狀保持和微生物污染等技術難題,還為精準營養定製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尤其為吞咽困難患者等有特殊飲食需求的人群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從優化養老院和中央廚房的餐食定製效率,到滿足個人化營養需求,再到為餐飲行業打造創意烹飪體驗,這項技術展現了其廣泛的應用潛力,為食品製造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領導該研究團隊的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助理教授李桂君表示:「這項創新技術有望簡化食品生產流程、提升食品品質,並精準滿足個人偏好,從而徹底改變食品在多種場景中的製備與服務模式,為未來個人化且兼具視覺吸引力的食品創作開闢更廣闊的前景。 」
李桂君教授補充道:「我們對這項技術的潛力充滿期待,它能夠以高效且易於操作的方式提供定製化、安全且美味的食品。 這標誌著我們在食品創造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港科大博士生李港慧說:「我們通過技術與烹飪創意的有機結合,重新構想了3D食品打印的可能性。 我們先進的集成3D食品打印技術有望徹底革新個人化食品的創造方式。 」
香港科大故事
脈動未來:科大創業精英開創非觸式健康監察應用程式
科大校友黃君朗博士(Kyle)、陳經緯博士(Nick)和陳子泰(Teric)從未低估自己在學時期的夢想。三人積極推動科技與醫療保健融合,立志為市民的健康福祉貢獻出力。過去五年,他們以堅毅與創新精神,全心全意研究新產品,最終研發出非接觸式脈搏測量流動應用程式,並於2024年成為全球首個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許可的醫療手機應用程式。同年,Kyle 和 Teric 雙雙躋身《福布斯》評選的「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醫療及科學領域)」,獲國際認可為新晉企業家。
回首來時路,三人在創業旅途中,不僅開創出嶄新應用程式,個人成長亦收穫甚豐,由當初埋首實驗的研究生蛻變為健康科技初創公司PanopticAI的創辦人。如今三子懷抱更宏大的願景,期望未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AI)的潛能,開創遙距健康監察的嶄新時代。
快速掃瞄 通往醫療保健新世代
這款嶄新應用程式採用了PanopticAI 的生命體徵監測軟件來建立,成功突破地理限制,開創個人醫療保健新世代。程式可透過「遠程光電體積描記法」(rPPG)技術,僅需30秒便能捕捉及分析皮膚顏色的細微變化,並得出一系列生命體徵數據,包括心率、呼吸頻率、血壓以至壓力水平等。PanopticAI 行政總裁 Kyle 解釋:「這個創新方法可免卻使用大型儀器或身體接觸,讓健康監察變得更方便快捷。我們將應用程式與接觸式醫學級別儀器對比,結果顯示我們的產品在各項參數上,均可媲美醫用器材。」
這三位公司創辦人畢業於科大工學院的不同研究生課程,包括生物工程、工業工程和決策分析等。科大於這些學術範圍素來廣受國際讚譽,三人善用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各展所長,終獲得今日成就。
Kyle回憶三人在2020年與現任工學院副院長蘇孝宇教授攜手創業,說道:「我們在研究時意識到,若一直把自己局限於實驗室裏,即使創作了出色的發明,也無人知曉。」

新聞
科大生命科學團隊建立顱內視束損傷模型 揭示重塑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功能性環路的關鍵機制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劉凱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顱內橄欖頂蓋前核(OPN)前視神經束損傷模型(pre-OPN OTI),並揭示了重塑受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環路的關鍵機制,為神經創傷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嶄新方向。
成年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CNS)一旦損傷,其自我修復能力較低,主要原因在於損傷後神經軸突無法再生,亦無法與目標神經元重建功能性連接。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增強軸突再生能力,但僅有少數模型能在完全性損傷後實現功能性連接,而且重建功能性連接機制仍不明確。為此,劉凱教授的團隊展開相關研究,成功開發了顱內橄欖頂蓋前核前視神經束損傷模型,該研究結果於2025年3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Functional optic tract rewiring via subtype- and target-specific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presynap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該模型通過顯微手術在小鼠外側膝狀體(LGN)與OPN間施加機械壓力,精確地使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s)軸突受到損傷。相較於傳統模型,該模型有幾個顯著優勢──無需移除皮層組織,手術時間縮短;損傷位點距離靶核團OPN接近,便於研究靶向軸突再生;利用瞳孔光反射(PLR)作為功能恢復指標,實現定量評估;RGCs存活率高,可作長期觀察。研究透過完全喪失PLR以證實損傷的完整性(因PLR由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s經OPN環路介導),並通過瞳孔收縮定量監測功能恢復進程。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主辦第三十一屆香港化學研究生研究研討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化學系於2025年3月22日在其清水灣校園舉辦了 第三十一屆香港化學研究生研究研討會。自1994年創立以來,該研討會一直是年度旗艦活動,匯聚了所有來自教資會資助院校的研究生、教授及產業合作夥伴,展示化學前沿研究成果,並促進學術與專業合作。
今年的研討會全面回歸實體模式,吸引了逾660名參與者,包括55位教職人員。活動特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知名化學家、《美國化學會誌》副主編小羅伯特‧J‧吉利亞德教授(Robert J. Gilliard, Jr.) 作大會報告。他以《配體之關鍵:硼摻雜分子與發光材料的創新設計策略》為題,突顯了無機與材料化學中的創新方法。吉利亞德教授榮獲了多項殊榮,包括《化學與工程新聞》傑出 12 人學者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獎、阿爾弗雷德·P·斯隆研究獎以及有機金屬傑出作者獎。
研討會旨在探討研究生化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促進創新想法的交流,並加強學術合作。活動為研究生提供了與大會主講人、教授及同儕學者直接互動的寶貴機會,推動深度討論與潛在合作。六位來自本地大學(科大、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信會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代表分別就不同化學領域的創新研究做口頭報告。其中,香港大學的姚躍良先生與香港中文大學的袁丁棟先生榮獲最佳口頭報告獎。此外,還展出了220餘份海報,涵蓋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無機化學、材料化學、有機化學及物理化學等領域,六位表現優異者獲頒最佳海報獎。
值得一提的是,首屆研討會於31年前在科大校園舉行。今年研討會的一大亮點是邀請到1994年創始研討會的兩位主要組織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雲東教授與任詠華教授—出席。吳教授回顧了研討會的初創歷程與三十年發展變遷,其精彩分享吸引了滿堂聽眾。作為這項化學研究生年度盛會的創始主辦方,科大始終致力於推動化學研究並培育新一代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