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跨學科, 創新, 教育
從科大邁向大灣區:紮鐵機械人的知識轉移之旅
今年四月,科大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有四個項目贏得了評審團嘉許金獎,其中之一是紮鐵機械人項目。此發明品由哲學碩士生李昊臻帶領團隊,在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副主任梁浩博博士的指導下,共同研發而成。而科大亦在本屆發明展中再創高峰,共有多達36個研發項目奪得不同殊榮,成績彪炳。 單看外表,這部紮鐵機械人的設計簡潔俐落,不似科幻巨作中所見的機械人一般引人注目。然而,它卻是科大研究員與大灣區建造業界同心協作的成果。他們的抱負遠大,期望實踐建造工序自動化,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科大跨學科學院一向以其跨學科自選課程見稱,現正修讀此課程最後一年的昊臻也是從中獲得靈感,繼而帶領紮鐵機械人研究項目。他的專攻範疇為智能建造與機械人,透過靈活的課程結構,不但可以活用大學的豐富學習資源,更獲得國際知名的機械人學學者、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李澤湘教授的指導。   創業夢想    萌芽結果
香港科大故事
非物質文化保育:老字號餅店繼承人的致勝秘方
如果你曾親臨長洲慶祝太平清醮,那你必定品嚐過郭錦記餅店出爐的平安包。今年,這家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老字號餅店在短短一周內便售出高達60,000個平安包,成績斐然。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香港科技大學校友、郭錦記餅店第二代傳人郭宇鈿(Martin KWOK)的辛勤付出。他於七年前接手家族生意後,逆轉了老字號品牌的命運。然而,Martin 的志向遠不止於此,他懷揣着更宏大的抱負——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拓新視野 科大理學院珍視長洲太平清醮的文化價值,因此今年三月,特地邀請 Martin 回來母校為學院舉辦的「環球文化交流祭」製作了一座兩米高的微型包山。這次活動吸引了校內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職員參加,讓他們有機會一「嚐」平安包所蘊含的文化意義。自2011年起,長洲太平清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獨具特色的平安包,以艷紅的「平安」二字為標誌,象徵着對長洲島「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美好祈願。 Martin為科大理學院的「環球文化交流祭」特製印有「理」字的平安包,寓意「包理平安」,為科大多元化學生社群送上祝福。  
香港科大故事
國際, 創新
世界經濟論壇「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 科大訪問團以革新發明啟迪全球
在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科大首席副校長、享譽國際的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領域的學者郭毅可教授分享,AI科技於藝術領域可望更趨人性化,而生成式AI技術更可與藝術發展相得益彰。此外,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邵敏華教授、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教授,亦隨同郭教授出席此項全球盛事,並於場內展示了其創新發明品。而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許彬教授,亦以「元宇宙全球未來委員會」成員身份,一同參與是次活動。 夏季達沃斯論壇又名為「新領軍者年會」,今年活動於六月底在中國大連舉行,雲集了分別來自近80個國家和地區、約1,600名政府高官及不同界別的全球領袖。   在AI世代重塑藝術創作 今年的論壇主題為「未來增長的新前沿」,其中焦點落在創業與創新範疇。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郭教授向觀眾闡述了有關生成式AI技術如何轉化藝術創作的精闢見解。 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郭毅可教授獲邀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發表演說。(相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香港科大故事
創新, 生物工程學, 校友
開拓細胞療法的天使
曾靖婷博士 (Melody) 是科大一手培育的女性研究員兼企業家,由她參與創辦的初創企業Allegrow Biotech Ltd. (“Allegrow”) 致力研發創新技術,旨在讓有需要的病人以可負擔的價錢獲得高品質的細胞治療。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音樂劇:課堂以外,共融共學
於3月23日至24日,屢獲殊榮的香港科技大學逸夫演藝中心化身為華麗的舞台,熱烈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禮堂,全場觀衆都迫不及待地期待著科大音樂劇《The Music Man》的正式開演。這部家喻戶曉的百老匯合家歡音樂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多元的科大社群匯聚一堂。 《The Music Man》音樂劇由逸夫演藝中心主辦,由來自科大人文學部的敏迪貝蒂女士(Mandy PETTY)及艾樂冊博士(Isaac DROSCHA)負責執導,一連兩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逾1,200位觀眾到場欣賞。這次音樂劇的成功出演,引證科大致力於全人教育的承諾——科大積極為社群成員提供藝術培育的平台,讓他們探索和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滋養創造力及培養團結精神。隨著溫馨愉快的音樂劇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開,多元豐富的歌聲和才華交織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Prof. Tim Woo, Director of Center for Global & Community Engagement, fosters service learning, inclusion and STEAM education via robot competitions.
香港科大故事
工程學, 教與學, 校友, 環球社區參與,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STEM教育
專注體驗式與服務學習的教育家
2020 年初第一波新冠疫情爆發時,胡錦添教授與他帶領的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學生果敢地決定繼續他們的工作。他們謹守防疫限制和規定,把團隊細分成幾個小組,全天24小時輪流在實驗室工作。當「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0」(Robocon 2020)由6月延期至9月舉行時,團隊成員已早著先機,比其他在疫情高峰時暫停備戰的隊伍走前了整整五個月。最終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先於香港賽事摘下冠軍,再在 ABU Robocon Festival 2020 中獲亞太區亞軍,又一次展現了他們堅毅不屈、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

2023

For former NASA researcher Prof. Su Hui,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 major goal of atmospheric scientists is to improve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reduce uncertainty in weather and climate forecasting to enable wider society to better plan for climate change. Satellite data can be highly valuable in this endeavor.
香港科大故事
工程學, 土木及環境工程, 水力學, 氣候變化, 女性工程學
A Fresh Look at Fathoming Global Warming(只供英文版本)
With the help of HKUST’s excit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data advances, School of Engineering faculty are seeking more accurate weather forecasts and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to enable more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by policymaker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與全球青年領袖共同發掘人工智能新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 (科大) 的人工智能科研一直走在前沿,最近更與一眾青年領袖於校園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革新力量,以及它在應對全球挑戰中所擔當的關鍵角色。  近40位來自全球22個國家及地區的青年領袖雲集科大,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科大是大中華區首間主辦這個課程的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及校長葉玉如教授以主辦者身分歡迎各位全球青年領袖來臨參與。這群年輕有為的領導者包括來自頂尖企業和國際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成員,他們所從事的專業涵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不同領域。 爲期五天的沉浸式「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於9月18日至22日期間舉行,主題為「人工智能推動未來:機會與挑戰」。課程内容覆蓋藝術、Web3、醫療科技,以及大灣區和其他地區不斷轉變的經濟環境等議題。十多位科大學者積極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與青年領袖們深入探討以上各項前沿領域的發展。課程以沈向洋教授與主持人的對談作結,他就人工智能在不同範疇的影響力分享了他的睿見。 藝術與 Web3相互交融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它也結合藝術,為文化滋養和創意表達開闢新天地。在「當藝術遇上人工智能」的精彩演講中,首席副校長兼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郭毅可教授闡述了兩者的有趣交融。他講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演算法如何製作出令人目不暇給的藝術作品、策劃專業表演,以及設計沉浸式藝術裝置,足見人工智能可以在藝術領域帶來劃時代的改變。